自從諾蘭的"全面啟動"(Inception)開啟了夢境電影的新紀元後,
心理意識的層層套疊概念,開始廣泛的運用在相關的作品上。
相似的仿作,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一部接一部,
但期間真正令人再次驚豔的,則是寥寥可數,
本片可說是當中較令人滿意的佳作。
故事架構尚稱完整、潛在意識的具象化也還算清晰,
加上恰到好處的逆轉情節,在在符合著該類型電影的佳作特質。
唯獨較為可惜的是,在恐怖懸疑的格局中,
加入了許多與劇情無涉的驚嚇元素,
多少混淆了最初期欲述說的主線故事,
讓全片顯得有些雜亂無章。
然而,在一切真相揭曉之後,回顧整部電影的演進,
才能體悟當中所引伸的意涵,後座力是異常強大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亞伯拉罕與亞莉克斯為一對青梅竹馬的摯友,
亞莉克斯可說是亞伯拉罕精神上的支柱,每每遭遇到需要做抉擇的事項,
亞伯拉罕總是得在問過亞莉克斯後,才能下最後的決定。
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亞莉克斯似乎也有著青少年普遍的煩惱,
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迷惘,不時以自殘來麻痺自我。
隨著亞伯拉罕在校園中結識女友後,與亞莉克斯之間的關係出現變化,
後又經歷父親遭不知名的車輛撞死、母親抑鬱而終選擇自殺。
種種觀眾看來是打擊孩子心靈的情事,
對於亞伯拉罕而言,卻是一種解脫。
因為從小到大,自殺的念頭,就一直在母親心中迴盪著,
箇中則是隱藏著一個相當駭人的秘密。
原來,又是家暴惹的禍...
父親每每在酗酒過後,便會對家人暴力相向,
非但做妻子的無法接受,選擇了自暴自棄的苟活,
連帶讓童年時期的亞伯拉罕,也隨時陷落在驚恐的情緒之中。
基此,在備感無人得以依靠的情況下,
他在潛意識中杜撰了一名朋友,名為"亞莉克斯",
作為其在孤單時的支柱,陪伴其順利長大。
然而,隨著自己在愛情中有了發展,
當初家庭所帶給他的累贅也一一解除後,
其對於亞莉克斯的依賴感,也就頓時的消失了。
因此,亞伯拉罕才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
希望能從此讓亞莉克斯從自己的潛意識內去除,
電影中,亞莉克斯所出現的種種怪誕離奇現象,
正是心理醫師去除其意識的過程。
顯然,對此亞莉克斯是抗拒的,
所以她不斷地藉由自殘的痛楚感,來證明自己的實質存在,
但看著亞伯拉罕的成長,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成全。
在告知殺死父親的兇手,是自己的母親,
了卻了其心中、母親為何不起身抵抗父親的遺憾後,
縱身而下,終結了自己的存在。
家暴中的無助感,想來是何其致命的...
畢竟在孩提階段,面對著自己至親的人,
真有能力逃?又該逃到哪裡去?
那種"天下之大,卻無自己容身處"的寂寥,
會選擇在潛意識內,植入一股支持自己的力量,並不稀奇。
唯重要的是,隨著個人成長茁壯後,
當自己有能力離開陰霾重重的家庭,
則原初那份想像出來的力量,是否得以妥適的化解,
無疑變成為家暴中成長的孩子,
其心靈上是否得以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
但...談何容易呢?
畢竟扭曲下所誕生的意識,
又怎麼能可一舉成為撥亂反正的成長暖流呢?
於是乎,當前提已然謬誤的情況下,縱然再適性的健全成長,
心下終究還是會留下難以抹滅的裂痕,時時影響著自我人格發展。
奉勸家暴者,在動手之前,真要想清楚對孩子們的深遠影響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