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很高興是跟你一起失敗。"
這是劇中最令自己備感溫馨的夫妻對白。
就好像結婚當下的誓約一般:
"不論富貴貧窮、悲傷快樂,
都很慶幸有你陪伴,彼此相互扶持到白首。"
乍聽起來,何其感人,但同時不免讓人納悶的是:
為何結婚的決定,
最終往往皆導向了失敗、悲傷、抑鬱、哀怨等負面的結局呢?
顯少聽到婚後幸福美滿、無怨無悔的案例呢?
究其原因,與人們深受社會化的荼毒,不無關係。
人性的社會化,主要表現在兩個面向:
一是"職場邏輯";二為"道德規則"。
走入到社會所經常運作的職場邏輯當中,
工作成為評價其人成功與否的要素,
致使人們為了證明自我,必須被迫在職場中掙得一席之地。
這問題往往不在於經濟匱乏與否,縱然沒有著經濟窘迫之虞,
一旦喪失工作,都將成為被社會揚棄的魯蛇。
(該立論在村田沙耶香的著作"便利店人間 (コンビニ人間)",
有著更為詳盡的論述。)
基此,人們只能拼命的搏上位,
力求讓自己在職場中的地位更形鞏固,
在看不見盡頭的漫長努力長河中,勢必得妥協與愛人的相處時光,
久而久之,當彼此不再有互動的機會,感情自然也就越趨黯淡。
往往等到自己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後,傷害早已釀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更令人備感無力的,是當彼此感情早已陌然之際,
卻還是得在道德規則的框架之下,遵循著婚姻誓約下的忠誠禁忌。
這無疑讓雙方都陷入到無法抽離的窘境,
一方面,彼此相看早已厭倦,甚或到了肌膚相親都覺噁心的地步;
另方面,希冀尋求外遇刺激,藉以重新滋潤愛情養分的念頭,
卻在道德束縛之下,又讓自己陷入到備罪惡感追殺的窘境。
佇足於進退維谷的兩難抉擇當中,那種想愛又不敢愛的躊躇不定,
在在展現著當代愛情男女所獨有的哀愁。
換言之,要跨越這兩道社會化下、宛若鴻溝般的藩籬,殊是不易,
但一朝真悖離了所有執念勇往向前,
就會像是脫韁野馬一般,為愛瘋狂。
電影透過幾對愛人間的生活點滴,描繪著當代男女的感情二三事,
特別是從性愛的觀點出發,縱觀著床第之間的面面觀。
當中,有厭倦同一體位的人妻,希冀尋求外界刺激...
有受到工作職場荼毒,得戴上政客面具才有勇氣行房的成功人士...
有喪失工作的家庭主夫,希冀重新透過外遇再次肯定自我成就的動機...
種種源自於愛情的舉措,端看其如何在社會化的衝擊下,
顯得如此荒謬不堪,最終讓他們深刻的體認到:
"逃避從來都不是解方,該是時候直向面對自己的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