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世界抽離、以更為形而上的宏觀視角解析人的行為,
是否可曾想過:
每個人在世界中該扮演著甚麼樣的角色,會不會早就註定了呢?
劇本早已擬妥,個人在其中,也只不過是按表操課的忠實扮演角色而已。
在近期Netflix所推出的首部互動式電影
"黑鏡:潘達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其核心的命題,正是人類行為背後係"自主意識"或"為人操控"的論辯。
儘管人類不具有行為上自主意識的假設,
無法存在著充分驗證的事實,
但似乎卻也沒有足夠的說法,去否證該假設無法成立,
甚或在許多情況下,如此的假設,
才是建構一個良序社會所必須秉賦的基本要素。
以本片所演繹的盜匪犯罪而言,
試想:假若現實世界中完全沒有犯罪事件產生,
社會截然不存在宵小竊盜等情事,
則用以捍衛大眾安全的警察單位,顯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換言之,倘若由此互相證成的關係觀之,
警察係因著罪犯的存在而有其價值,
彼此之間,僅僅是角色分工上的不同,
為的只是扮演好自己被賦予的角色。
更進一步思考,那些被認知為"天生就流著犯罪血液"的人們,
會不會只是劇本早已給定其扮演好角色的能力。
從大眾眼光來看,生下來就是為了犯罪,是何等邪惡之事;
但倘若是受著心中難以抑制的能力所驅使,
僅僅只是希冀做好自己在世間的角色,
究其本質上,課以過多道德上的善惡評價,又是否真的合宜呢?
我們永遠都無法去證明:
有些人是否天生就喜歡犯罪...
倘若真有其事,代表著其行為與心理罪犯雷同,
都是社會中所認知下的病態,是種沒由來的癮,
按照法律上的界定,真有主觀上的犯意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由老少兩大影帝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與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領銜主演,
以幾近真實故事的口吻,
描繪著畢生曾越獄18次的傳奇罪犯塔克(Forrest Tucker)的暮年歲月。
塔克從小便開始犯罪,生涯幾乎都在牢獄中度過,
因著不斷越獄再行犯罪的行徑,成為聯邦調查局的頭痛人物。
在接近犯罪生涯末期的一次搶劫中,偶然遇到了一名令其心動的婦人,
讓他開始萌生退意,終於起了要定下來的念頭。
但骨子裡天生的犯罪基因卻從未罷手,
禁不住搶劫的癮,終究讓這段黃昏之戀只是個過客,
回過頭,塔克繼續展開新的劫匪人生篇章。
在警方調查過程中,詢問所有相關當事人的結果,
對於塔克的印象與評價,皆相當的正向與良善:
他作案的方式,總是謙恭有禮的上前遞上一張紙條,
要求櫃台行員將錢裝進皮箱內,而後開始與行員噓寒問暖一番,
最終臨去前,還不忘送上一抹微笑。
整個犯案過程,就像是觀賞一項藝術表演般的柔和,深具著美感,
塔克本人更是散發著紳士般的氣質,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電影,就是如此具有衝擊性,
在極惡的犯罪現場中,加入了良善人物的元素,
讓影迷在觀影之後,多少受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影響,
第一時間不免對於罪犯,報以同情的掌聲與憐憫。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部成功激盪人心的劇作,
促使我們重新的去思考:
面對將犯罪作為畢生職志、打從心底喜歡上犯罪的人,
真的就只是一個"惡"字足以涵蓋的麼?
對於其人的心境,我們又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