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JPG

隨著歲月的演進,人生總有殘缺,難免留有遺憾,

在時光無法返還之下,如何解開心中難以抹滅的心結,

往往成為生命能否繼續向前的關鍵要素。

當中,以夢境解構作為相關療癒的方式,

或許正是本片所期欲講述的核心所在。

 

夢境療法並非針對當事人所產生的夢進行解析,

像著解夢者般、從中解讀各物件所象徵的意涵。

相反的,其希冀在現實生活中重現夢境的場景,

將自己的角色帶進到夢境之中,並與當中的人事物發生互動,

繼而與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陰影對話,

據此釐清困擾個人記憶盲點的關鍵橋段,重新設法將其補全,

藉以解開自我內心的種種矛盾與衝突。

 

乍聽起來,有那麼點像是催眠療法的意味,

皆是以具體操作化的虛構,來彌補真實記憶中的匱乏,

縱然補上的片段未必是曾經存在的,

但只要能夠讓記憶的序列重返常軌,則療法本身就是有用的。

這無疑是一種救贖,拯救著那些深受遺憾所苦的人們,

就像是劇中不斷提到的旋轉房子,只有在情感豁達之際,

才有機會乘著氣旋向上,逃離這個惱人的世界。

 

說實在的,觀影之後的自己,呈現著一知半解的狀態,

很多橋段總覺得隱藏著許多譬喻,但霎時間又無法將各種線索拼湊在一起,

相信即便是二刷、三刷,都未必能夠截然釐清每個情節背後所象徵的意涵,

畢竟有些連結劇情的關鍵要素,根本就付之闕如,端賴自我想像補上,

試問如何透過反覆觀影、找尋線索來發現真實呢。

但這絲毫無礙於電影本身所帶給影迷的質感,

在用上了龐大的電影技法之下,整體呈現出來的美感,仍舊不言可喻,

讓即便是看不懂的人們,也不禁要給予本片豎起讚美的大拇指。

 

當然,既然是部以夢境為素材的電影,

不免讓人想及箇中的經典"全面啟動"(Inception)

相較之下,全面啟動的敘事清晰,層層套疊的夢境井然有序,

搭配著混沌迷失與隱喻植入的情境,將人們對於夢的疑惑,

藉由電影的深入淺出的演繹,讓影迷不至於在觀影中陷入Limbo,

僅僅留下最終幕耐人尋味的虛實臆想。

相反的,本片則是在簡單勾勒角色間的關係後,

透過後半段的3D電影內容,企圖將人物間的線索一一釐清,

但缺乏層次感的結果,像是丟出一團團的關係毛球,

交由觀影者自行將之編織成為條理分明的系絡情節,

演變成為各家闡述,各自精采的結局。

怎麼說都對,卻又像是有說等於沒說,

截因於有太多本該敘明的劇情,壓根都沒明白道出所致...

 

本片導演畢贛,是最擅長以開放序事件來建構劇情,

甚或不少人認為,本片根本就是其前作"路邊野餐"的威力加強版,

兩部電影手法上的雷同,可見一斑。

我個人向來對於開放敘事的電影不感興趣,

因為將電影說清楚講明白是導演的責任,

怎可越俎代庖的添加過多衍生解釋呢?

該類型影片只能說是對於眾家影評的專業與智力測驗,

經常讓自己在看完解析之後,頗有種評論比正片精采之慨。

尤其在論及夢境的電影,本身虛實交錯的特性,已然夠懸疑複雜,

倘若又以相對抽象式的技法來演繹,

則虛實交錯復以虛晃一招的結果,

成為一部褒貶兩極化的電影,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了。

(*端看中國電影網站"豆瓣網"對本片的評價,

   呈現著超極端的極化趨向。

   有各家神人解析下的絕美讚譽,有昏昏欲睡影迷的直言不諱,

   還有認為自己被行銷手法騙進來觀看電影的抱怨。

   讓這部被提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多了幾分爭議的話題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