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自由實驗者.JPG

刻劃職場的電影,貴在求真。

或許真相往往沒那麼美,因而在過程中加油添醋,也就在所難免。

但最終能否重新圍繞著核心敘述,便成為電影是否失真的關鍵。

就本片為例,端看片名,

以為是描繪當代諸如"斜槓青年"般的自由工作者的勞動現場;

觀影之後,才知原來是一款app的製作產出過程,

內容乃作為企業與接案工作者的網路平台。

(類似於人力銀行網站的外包網)

影片的視角,是從app的製作團隊出發,

而非深入解析當代新興工作型態的特徵,

傾向的仍是資方觀點,而無助於更進一步的理解自由工作者的甘苦談。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中年遭到老闆強制降低勞動條件的主角Billie,

毅然決然地辭退工作,希冀尋找生涯的第二春。

偶然來到教堂內的一個工作室,裡頭聚集了許多自由接案的工作者,

經認識之後才發覺,每個人都秉賦著專業領域的技能,

這讓Bille靈機一動,向大家提議製作一款app,

用來媒合企業與自由工作者的網路平台。

 

該app的第一位投資者,是工作室中最資深的前輩,

她信任著Billie的決心,將錢交由她來統籌支應,

卻沒想到Billie為了籌辦自己的婚禮,需錢孔急,

於是將錢都悉數用鑿,讓app的發布記者會面臨難產的命運。

遭到眾人指責的Billie,想起了婚禮當日的場地可以利用,

決定讓婚禮與記者會同時進行,卻也因此讓自己陷入疲於奔命的窘境,

當中鬧出了不少有趣的笑料...

 

"每個人的潛意識當中,都存在著慣老闆的思維。"

端看劇中Billie的作為,在飽嚐職場種種不公平的境遇後,

理應對於勞工朋友處境堪憐的窘境,感到同仇敵愾才是。

但當其自己躍身成為統籌企劃的執行長之後,

所做出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將準備發放給同仁的資金,

以盜用公款的方式,全部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心下總是不免想著:"先挪用,一定會再補回去..."

然現實中有多少虧空公款、掏空公司的事件,

不都是從這樣的貪婪心態起始的麼?

連公私都無法涇渭分明的管理階層,要說能對旗下員工多好,

那或也不過就是騙人的而已吧!

 

其次,分析電影中所建構的app屬性,

說穿了,就是人力銀行網站的外包網,甚或可說是高級的派遣工配置中心,

差別僅在於app內的工作者出於自願,而時下的派遣工迫於無奈而已,

兩者在勞動條件上,是毫無二致、皆不存在相應職業保險的特質。

這不免令人納悶,畢竟Billie之所以期欲開創第二春,

乃截因於前東家擅自苛扣其醫療保險,致使降低勞動條件來節省成本。

但顯然Billie從中並未能誘發對勞工境遇的同理心,

在創業的當下,居然選了一個讓自由工作者可能因此被束縛

(一旦進入到平台的組織運作,其實某種程度就已經悖離了自由工作的初衷)、

而且同樣不給任何勞動條件保障的人力平台,令人無法理解。

 

我想,這就是勞工之所以屢屢面臨不幸境遇的主因吧!

勞工儘管人多勢眾,但卻始終未能凝聚出屬於群體的階級意識,

總是在不斷地向上爬升、博取上位之後,便忘卻了當初改革的滿腔熱血。

或許視野不同、換了位子換了腦袋也是理所當然,

但心中常存著的勞動意識,無關位子高低,只在於自己是否堅信不疑,

相信的,不論去到了哪裡,都該不忘初衷。

 

最後,也是最可笑的,就是app的投資者,講白了就是自己人捧場。

口中自然可以說得冠冕堂皇,稱讚app相當具有前景云云的場面話。

但這不是跟那些所謂的"富二代創業",有87分像麼?

近九成資金挹注來自於長輩,去遂行自己未經任何專業評估的事業,

賺錢落入自己口袋,虧錢記在公司帳上,

隨後再找幾家業配媒體前來報導,塑造成年輕有為的形象,

這正是台灣標榜"不靠爸"富二代最讓人感到噁心的行銷手法。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