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真,在還未完全社會化的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因著家庭教育的差異,逐漸養成憨直、抑或是狡詐的特質,
即便如此,內心深處對於作為人的良善本質,
仍舊深刻的留存於心中,彷若隨時待命著、等待著危機來臨之際。
無疑體現著人性本善的價值觀。
短片以兩名孩子穿梭於荒郊野外、相互嬉戲為主題,
孩子之間顯現著截然不同的特質,
一位憨厚無欺,另一位相對顯得狡猾、喜歡耍弄小聰明。
兩人在流沙土地上玩耍,狡詐孩子先是假裝被流沙吞沒待援,
欺騙了憨直孩子,讓他陷落到真正的流沙當中。
眼見事態嚴重,狡詐孩子開始焦急起來,四處尋找可以救人的工具,
在同伴遭到完全沒入後,備感自責之餘,搭上了路人的便車。
回望著當初彼此嬉戲的地方,偶然見到一隻狐狸在奔跑,
讓他想起當初同伴曾告知有狐狸,自己卻將其視為謊言,
有感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徑,終究留下了愧疚懺悔的眼淚。
端看眾家影評,大多將焦點著重在人與自然之間相互搏鬥的情境,
認為本片指在論述天有不測風雲、人定無法勝天的無奈感,
藉以指向環境保育的基調。
不過,自己的解讀則側重在兩名孩子的互動過程,
當中體現著人際關係間的起承轉合。
人,外顯的行為,經常是本惡的,
因為在彼此的往來間,總會先預設著他人的虛偽,
基於自我防禦的心態,透過算計來應對,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一旦面臨到生命攸關的危急關頭,
內在的良善價值,就會驟然的被喚醒,
進而顛覆外顯的狡詐,回歸到與人為善的軌跡當中。
更進一步的,倘若事後知悉對方從頭至尾都是真實無欺,
箇中浮現的深層罪惡感,將在個人心中刻劃下難以抹滅的愧疚。
前述的例證,顯然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透過從小不斷的試錯過程,養成自我性格,建構起良善的正向價值,
讓自己願意去相信,人際之間的互動,都是真誠坦白的。
然而,總有事與願違的情況,一旦成長過程中,
不斷面對的,都是欺騙誆言的話,
自我防禦的心態日漸,將一步步侵蝕內心本善的價值,
最終塑造出內外兼惡的典型。
這是人格養成教育當中,所最不期欲見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