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個前無古人、繼往開來的"第一人"(First Man),
其背後所需要承受的代價,遠超乎您我的想像。
除了個人必須秉負著無比大無畏的過人勇氣,
頂住拋家棄子、家庭倫理的天人交戰外;
當事件涉及到公共事務的場域,
政府對於任務進程的算計,民意機關的預算監督,
以及社會輿論對於未知領域所衍生的抗爭,
更遑論處在美蘇冷戰時期、太空軍備競賽的詭譎情境中。
種種接踵而來的內外壓力,
讓時時面對著死亡威脅的第一人,還得同時因應局勢而進行調適,
強韌的心理素質,可見一斑。
援引阿姆斯壯登月的名言: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觀影之後,也許這句話也該做若干的修正,
顯然整個登月計畫的歷程,對於阿姆斯壯個人而言,
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小步,而是幾經自我人生折衝後的關鍵跨步。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根據尼爾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的傳記
《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的人生》改編。
帶著喪女之痛的阿姆斯壯,加入了美國太空總署的登月計畫小組,
此乃因應當時美蘇冷戰時期、太空軍備競賽所設置,
在當時人類僅能將太空梭噴射進入太空軌道隨即再折返的年代,
美國希望能進一步讓太空梭登陸至月球表面,藉以向蘇聯展現堅強國力。
不料,蘇聯搶先一步在載人太空梭上,取得了太空漫步的超前進度,
這讓美國開始加緊進程希望實現登月計畫,但卻也因此歷經幾次重大挫敗,
甚至因此喪失幾位偉大的太空科學家,也讓國會及社會的譴責聲浪接踵而至。
最終,在阿姆斯壯起而擔任登月領導之下,完成了登月的計畫,
平息了輿論的紛爭,也讓美國重新在太空攻略進程獲得領先的地位。
前述概略為故事進行的流程,大抵上乃忠實呈現著昔日登月計畫的那段歷史,
作為一部名人傳記電影,顯然還原歷史本身,僅僅是必要的基本要素;
在本片當中,更加令人激賞的,是對於主角個人內心刻劃的入木三分,
尤其在與妻子及家庭成員的互動一端,更是全片比重甚高的焦點所在。
當妻子的,看著丈夫懷抱著大志向,總是感到同等的榮耀,
但一想及從事著沒有明天的工作、看著身旁同事一個個逝去,
心下的擔憂,又不免令人不解丈夫選擇現身職涯的思維。
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將妻子兩難的天人交戰情緒,
表達得淋漓盡致,時而堅強、時而溫柔的詮釋,令人感到疼惜。
至於主角阿姆斯壯,從最初因著女兒逝去所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繼而又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投入到沒有明天的艱鉅任務當中。
過程中,來自於家庭的呼喚未曾間斷過,
幾次的心理拉扯,讓他幾乎要放棄登月的計畫。
但或許是女兒的呼喚吧!
他最終選擇帶著對女兒的思念,踏上了代表人類一大步的偉大旅程。
"高司令"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在登月前一夜,
將不敢面對妻兒、勇敢做出訣別的隱忍不發情緒,做了完美的詮釋。
這就是人性吧!即便無畏於外界種種的批判與挑戰,
但始終讓自己最怯於面對的,還是難以割捨的家人,
理由很簡單,只因為"在乎"...越是在乎,越是對訣別一事難以啟齒。
阿姆斯壯是"第一人"的成功典範,
不但克服艱難的達成使命,也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頁,
自然成為電影圈偏好歌功頌德的素材選取。
然在各個領域當中,其實有更多"第一人"的境遇,
是不見經傳、乃至於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如何讓這些人的事蹟同等的被看見與珍視,
也許是接續的電影從業者可以努力思考的方向。
Ps.說些題外話,類似的傳記電影,
總喜歡在取得成功的那一霎那告終。
但顯然涉及到公共事務的,如此的做法過於一概而論的粗糙,
並不是成功了,就可將其他所有不合理的情事一筆勾消,
如此英雄主義式的政策論辯,基本上並不理性。
以登月計畫為例,並不是成功登陸了,相關論辯就該因此平息,
對於耗費如此鉅資、犧牲為數不少的優秀人才,
登月,真的為人類的文明進程向前邁大步嗎?
抑或只是成就了美國政府所期欲達致的政治目的?
得失之間,真的成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