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金馬影展(2017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泰國參展電影,
故事敘述一名製作茉莉花祭祀花藝的琵,與清曾經是一對不容於世的同志情侶,
彼此曾經想過拋下一切遠走高飛,無奈清卻在最後一刻選擇退縮,
隱藏自己同志的性向,不惜以娶妻生女來抑制慾望。
多年後二人偶然重逢,清因著女兒亡故而恢復單身,琵則罹患不治之症。
為了替瀕死的琵祈福,清發願成為僧侶,展開一段修練苦行之路,
以渡化荒野屍首的功德積累,來禮讚著彼此夢想中的堅貞愛情。
對於同志電影,我個人會較為期許的面向是:"一視同仁",
亦即該讓同志戀情回歸到如同異性一般的尋常,
畢竟唯有在不存有特殊性的前提下,才容有對等視之的可能。
但顯然的,在本片當中,劇組依舊循著同志電影慣常的理路,
讓故事中的琵與清,雙雙陷入到人生中最不堪的境遇,在彼此生命交會之際,
宛若天涯淪落人一般,相知相惜,相愛相戀,可說是愛得煎熬。
誠然,如是的艱辛戲路,所欲凸顯的,是同志戀情之於當今社會的種種不見容,
但顯然越是特殊化,越是朝向著負面的理路進行闡述,
反容易將彼此相愛的同志,侷限禁錮在痛苦的範疇一端,而沒有翻身的機會。
難道,同志間的愛情,就必然得如此轟轟烈烈,如此蕩氣迴腸,
沒有輕鬆歡樂點的選項麼?
我想,假若能夠突破同志的壓迫性氛圍,非但在戲路上得以有所突破,
相信對於同志社群的愛情價值觀,也能夠有著更加光明的可能。
其次,在琵瀕死之際,詢問著清是否願意為了祈福而選擇出家的舉措,特別有感。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琵在考驗著清對於自己愛情的堅貞程度;
但接續的劇情演進,隨著清在修行道路上從漫不經心到全神貫注,
將琵的意象寄之於荒山野嶺的屍首之上。
這才恍然大悟的讓人發現,琵的初衷,並非是為了證明清對自己的愛有多深,
而是希冀著將愛情內化的過程,讓自己能夠永遠的烙印在清的內心深處。
唯有如此,哪一天當自己離開人世間,清亦能夠遠離悲痛,
在心靈當中永遠的相互伴隨,達致豁達人生的境界。
端看著清最終脫下袈裟,赤身裸體的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間,
顯然,他倆的愛情,在此刻已然獲得了永誌不渝的認證...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