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尾鱸鰻2"是本年春節的賀歲片,

我個人看過第一集,就不再有任何誘因觀賞第二集,因而無法就內容部分做出評論.

僅就個人所彙整周遭關於該片的訊息,做一個旁敲側擊的解讀.

 

在過年期間,臉書中有好友推了一則某大學校長的動態,裡頭是這麼寫的:

"友人送了二張"大尾鱸鰻2"的電影票,今天抽空到東南亞瞧一瞧!

  看後的唯一建議就是:尚未去看的朋友,千萬不要去看!"

 

 

無獨有偶的,翌日,爸爸說嬸嬸要帶奶奶去看電影,看的正是"大尾鱸鰻2",

我當時告訴爸爸某校長提到該片難看的訊息,不過爸爸卻說道:

"那種低級笑料,老年人總是覺得很有趣...

 就像台灣的鄉土劇一樣,正常演收視率低;換個道士穿越戲碼,馬上收視回升..."

之後,奶奶與嬸嬸回家後,觀後感普遍都不佳:

奶奶的感想是:"感覺沒第一集好笑,不好看..."

嬸嬸的評論則是:"很多笑料的梗都是從網路上抄來的,許多早已是轉載再轉載的資訊,

                       往往電影上一句說甚麼,就猜到下一句了,毫無驚喜感,

                       自然也就笑不出來了..."

以上,是我對於該片的所見所聞,提供給大家做個觀影選片參考!

 

當然,一部電影總是褒貶不一,但就類似的賀歲國片而言,

總是免不了會存在著一種:"老年人就喜歡這種低級笑料..."的聲音.

對此,我不禁要問:真的嗎?老年人就一定與低級笑料掛上勾嗎?

尤有甚者,低級笑料就一定得用閩南語來表達嗎?

莫說片中對於達悟族人更深層的汙蔑爭議,

光是將電影取向與老年人,與閩南族群掛勾,儼然就是落入一種以偏概全的想像.

(像我奶奶90歲的人了,應該被分類在老年人之列,但她也覺得頗難看...)

 

這就像是每每聽到有人譙三字經,

總是不免會被解讀為"這就是南部人的風格...","南部人就是喜歡這種口味的...",

顯然的,這些解讀下的所謂"南部人",似乎與我自己所接觸,所認識的南部人頗有出入,

究竟那些是被評論者建構出來的虛無群體呢?

抑或是真有這樣擅說三字經,又喜歡聽到三字經的實際群體呢?

是以一針見血的針砭?還是以偏概全的分野?我想大家自有公評!

  

在眾人的撻伐聲當中,其實這部電影的賣座,也悄悄的來到了億元大關,

我希望電影製作單位,千萬不要以此自滿,以為電影賣座就是好電影的證明.

畢竟在網路行銷的年代下,有種叫做"負面行銷"的手法:

"被罵得越兇的商品,銷售量往往越是驚人..."

(或許就好像最近台北燈會的福祿猴一樣)

要知道,在億元票房當中,

其實有很多人可是衝著一種不信邪的好奇心來觀影的,

總認為"大家都說難看,我倒要看看究竟有多難看..."

一如名人臉書粉絲頁,經常會因著某些新聞事件而人數激增,

您或以為其人就此出名,但殊不知在那些爆量的按讚當中,

其實有更多的人,是為了追蹤其後續有否出糗的情形發生而已.

這些如果都被視之為一種鼓勵,那也未免就太可笑了吧!!

 

延伸閱讀:

[心硯影評]大尾鱸鰻(David Loman)--髒話連發的短篇低級笑料集粹(20130829)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