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尾鱸鰻2"是本年春節的賀歲片,
我個人看過第一集,就不再有任何誘因觀賞第二集,因而無法就內容部分做出評論.
僅就個人所彙整周遭關於該片的訊息,做一個旁敲側擊的解讀.
在過年期間,臉書中有好友推了一則某大學校長的動態,裡頭是這麼寫的:
"友人送了二張"大尾鱸鰻2"的電影票,今天抽空到東南亞瞧一瞧!
看後的唯一建議就是:尚未去看的朋友,千萬不要去看!"
無獨有偶的,翌日,爸爸說嬸嬸要帶奶奶去看電影,看的正是"大尾鱸鰻2",
我當時告訴爸爸某校長提到該片難看的訊息,不過爸爸卻說道:
"那種低級笑料,老年人總是覺得很有趣...
就像台灣的鄉土劇一樣,正常演收視率低;換個道士穿越戲碼,馬上收視回升..."
之後,奶奶與嬸嬸回家後,觀後感普遍都不佳:
奶奶的感想是:"感覺沒第一集好笑,不好看..."
嬸嬸的評論則是:"很多笑料的梗都是從網路上抄來的,許多早已是轉載再轉載的資訊,
往往電影上一句說甚麼,就猜到下一句了,毫無驚喜感,
自然也就笑不出來了..."
以上,是我對於該片的所見所聞,提供給大家做個觀影選片參考!
當然,一部電影總是褒貶不一,但就類似的賀歲國片而言,
總是免不了會存在著一種:"老年人就喜歡這種低級笑料..."的聲音.
對此,我不禁要問:真的嗎?老年人就一定與低級笑料掛上勾嗎?
尤有甚者,低級笑料就一定得用閩南語來表達嗎?
莫說片中對於達悟族人更深層的汙蔑爭議,
光是將電影取向與老年人,與閩南族群掛勾,儼然就是落入一種以偏概全的想像.
(像我奶奶90歲的人了,應該被分類在老年人之列,但她也覺得頗難看...)
這就像是每每聽到有人譙三字經,
總是不免會被解讀為"這就是南部人的風格...","南部人就是喜歡這種口味的...",
顯然的,這些解讀下的所謂"南部人",似乎與我自己所接觸,所認識的南部人頗有出入,
究竟那些是被評論者建構出來的虛無群體呢?
抑或是真有這樣擅說三字經,又喜歡聽到三字經的實際群體呢?
是以一針見血的針砭?還是以偏概全的分野?我想大家自有公評!
在眾人的撻伐聲當中,其實這部電影的賣座,也悄悄的來到了億元大關,
我希望電影製作單位,千萬不要以此自滿,以為電影賣座就是好電影的證明.
畢竟在網路行銷的年代下,有種叫做"負面行銷"的手法:
"被罵得越兇的商品,銷售量往往越是驚人..."
(或許就好像最近台北燈會的福祿猴一樣)
要知道,在億元票房當中,
其實有很多人可是衝著一種不信邪的好奇心來觀影的,
總認為"大家都說難看,我倒要看看究竟有多難看..."
一如名人臉書粉絲頁,經常會因著某些新聞事件而人數激增,
您或以為其人就此出名,但殊不知在那些爆量的按讚當中,
其實有更多的人,是為了追蹤其後續有否出糗的情形發生而已.
這些如果都被視之為一種鼓勵,那也未免就太可笑了吧!!
延伸閱讀:
[心硯影評]大尾鱸鰻(David Loman)--髒話連發的短篇低級笑料集粹(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