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曹瑞原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的時候,
語出驚人的說出"王品提供了粗俗沒品味的飲食文化",
認為日昨才風光上市,一度還榮登觀光類股股王的王品集團,
並不值得現今的青少年族群如此崇拜.
(據一篇新聞報導,在一份今年求職者的調查當中,
王品集團居然勝過國營企業色彩的中華電信,
成為上班族心目中最嚮往的企業之一)
他之所以有如此感受的原因,
乃認為相較於西餐文化的起源國家而言,
王品旗下餐廳服務生,儘管也會不厭其煩的向客人介紹餐點內容,
但介紹的口吻活像是背稿似的,
只想著把內容唸完,而並不甚在乎客人是否真的了解,
加上整個餐廳鬧哄哄的,
一點都沒有西餐應有的幽靜環境與用餐禮儀.
對此,基本上有部分評論自己是予以認同的,
服務生的餐點介紹的確缺少了那麼點真誠,
或許他們真的不在意客人是否真正了解,
但另一方面,就自己到王品用餐的經驗而論,
其實從一個顧客的角度來說,
這樣的餐點介紹,我根本不在乎,
希望的反倒是餐點份量能夠多一些,調味能夠更美味等等實質面向,
換言之,餐點介紹對我而言,只是延誤我點餐的時間而已,
因為我並不在乎牛肉是來自哪裡,又飼料用哪一種等等的細節,
只要餐點美味,其他有那麼重要嗎?
(當然有瘦肉精的因素除外.....)
我相信大多數的饕客或與我的心態相仿,
而也正因為如此,才一再的削弱王品服務生的介紹熱忱吧!
或許他們也深知,客人在乎的是點餐,而不是聽餐點內容.
因此據此就認為王品餐廳的飲食文化居於次等,
我想還真是言過其實了.
當然,我沒到過國外的西餐廳用餐,
不懂所謂真正西餐的禮儀與環境,
但重要的是:文化本身不該帶有優劣之分,
認為西方飲食文化的安靜,對比台灣如市場鬧哄哄的,
就是一種優越習性,這是個文化沙文主義下的謬誤.
認為西方點餐的詳盡介紹,對比台灣虛應故事的背書,
就是一種紳士表現,何嘗不是自我文化鄙視的心態呢?
台灣人社群意識高過西方人的個人主義,
所以我們喜歡熱鬧的環境;
台灣人阿莎力的個性,喜歡直接點餐多於聆聽介紹的矯作,
又有何不對嗎?
這是屬於我們台灣人的西餐文化,
我不認為有甚麼樣不好,
反覺得那些一昧要我們向所謂"西方優雅用餐文化"看齊的專家,
才是真正的自卑與無知...
想想自己也寫過不下百篇的食記,
一直有著一種感覺:
現階段飲食業講求的是經營一個品牌,而不再只是美味本身.
以王品為例好了,
你說他們的餐點真的有多美味嗎?
真的有值得1300+10%大洋的價值嗎?
純就食材內容與品嚐美味而言,個人深不以為然.
但倘若就社會性的功能而論,
當你向某人提出到王品用餐的邀約時,
對方會感到莫名的愉悅,就像是送個名牌包的功能一般,
達到了社交意義上的目的,
實質上也就讓該次的用餐,有了最無上的超值感受.
而這樣的價值營造,
正是現階段王品能將股價維持在高檔的最佳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