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四月份電價調漲方案確定,為了將衝擊降至最低,消弭民間物價蠢動的疑慮,
台電公司與經濟部立馬製作試算圖卡,期欲告訴人民,其實換算下來,電價才漲那麼一點點。
然則,不做還好,一做立馬被抓包,當中最誇張的,
是舉例北部某家烘培坊,每日電價平均只漲2元,經不住在野立委的輪番質疑,
並揶揄該店家是不是叫做「美花烘焙坊」,採用「無電烘焙」工法,
這才坦承該例子是沒有烘焙設備的店家,
若是實際有製作麵包的商家,每日則可能漲到300元不等。
箇中的懸殊價差,令人不覺莞爾,免不了對咱們政府的廣宣功力嘖嘖稱奇。
無獨有偶,經濟部長王美花近期接受媒體專訪時,認為本次電價調漲幅度不高,
任何店家都不該以「電價」為由漲物價,同時還指稱台灣的物價相對偏低,
意味著縱然因此而造成另波通膨衝擊,
應該也還在全民得以接受的範圍,企盼外界無須過度反應。
這種儼然不食人間煙火的說法,
看在吃個自助餐動輒上百元、上夜市至少五百低消起跳、
臭豆腐已漲破百元的老百姓眼中,不知做何感想?
然則,諸如「美花烘焙」的傳奇,並非特例,
這種「網紅式」、「側翼式」、「文青式」、「懶人包式」的政策說帖,
普遍的存在於蔡政府執政的八年間。
像是同樣與發電相關的,第一時間想及,當然是「用愛發電」。其他族繁不及備載,回顧過往:
提高加班時數上限,叫做「保障勞工想加班的權利」、
日本「核食」變成「福食」,吃了有福氣?
蘇丹紅的致癌風險等同咖啡,那還不來杯蘇丹紅咖啡壓壓驚?
在世界「上架」台灣,然後頻頻被邦交國「下架」?
慈母守中線,中國飛彈跨越上空卻後知後覺?
疫苗買不到,說是中共在擋,實則是有人看到「中國」二字就感冒所致……
種種為政策辯護的套路,幾乎都如出一轍,
說好聽一點,叫做「自圓其說」,但從反面解讀,則是「強詞奪理」,
而這正是蔡政府執政用以說服人民、獲取高支持度的手段。
是對或錯,很難有個定論,但它確實是有效的,這點著無庸議,
畢竟,對比馬政府末期只剩9%比起來,蔡政府迄今仍有將近過半支持度,
同時還順利交棒給同黨的繼任者,這些政治上的成功,都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呢,民進黨儘管取得總統大位,但卻喪失了立法院過半席次的優勢,
某種程度,象徵了民眾對於政府過往一手遮天的做法,儼然感到厭惡,
大家已不再習慣活在單方面接受政府的廣宣資訊,
而是企盼政策能夠激發更多論辯,從而淬鍊出更多元的觀點,
以便獲致更全觀性的智識,為下一次投票做足功課。
甚麼是更為全觀性的智識呢?
就以台美關係為例,蔡政府不斷強調兩國關係堅若磐石,
美國在其任內,執行了許多嘉惠台灣的措施,
蕭美琴甚或還因此被拱上副總統的位子。
但是,真是如此麼?首先要了解的是,
美國人從不會幹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這點就是蔡政府不敢觸及的真相,
循著這個基礎邏輯:
要求我國開放美豬,非關貿易(更別說啥CPTPP,依舊連個影都無),
純粹就是要安撫美國國內的養豬戶、
國會通過軍援台灣相關法案,為的是要聯台制中,卻使台灣陷入戰爭的風險、
半脅迫台積電赴美赴日設廠,只是想在晶片戰爭中站穩利基,
但台灣的「矽盾戰略」則硬生生被削弱……
這些基於美國利益本位所伸出的友誼之手,
蔡政府是不是只看到了表象的善意,而完全無視背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不懷好意呢?
(政府當然知道,只是不說而已,畢竟多說無益,
對選票沒有幫助的事,根本不需要公開讓人民知道。)
假若人民能夠多知道一點,多對事件的全貌,存有更完整的資訊,
相信對政策的見解,絕對會有所不同。
又多元紛陳、越辯越明的民意,才該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不是麼?
綜言之,往事不堪回首、也不必再回首,蔡政府終究走到了盡頭,
接續的賴總統,真該一改過往治標不治本的政策說服,
多說點真相,少一些美化修飾,
讓民眾習慣於利弊得失的計算,則國家大政的推動,才能可長可久。
畢竟,沒有哪一項政策是完美無瑕的,肯定都是得失互現,
若人民只願意為得到喝采,而拒絕承擔失去的風險,
久而久之,政府必然為養成「巨嬰社會」而揹負龐大的成本。
以電價為例,為邁向「非核家園」,發電成本確實較為龐大,引致電價上漲也屬自然,
充其量只能說「花錢買無核災的風險」,也沒啥不好。
但政府為了強調自己的能源政策正確無誤,漲電價不去訴諸綠能發電的成本因素,
而是以其他似是而非的理由作為搪塞,讓人民反倒失去了判斷的精準度,
混沌為之的結果,還能夠再馬扁幾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