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星李秉憲捲入疑似遭設局仙人跳的勒索疑雲,
讓我重新想起了"中毒"這部經典的電影.
這部戲在當時引領過一股熱議的風潮,
甚至連美國好萊塢也曾就同樣的劇本,製作美國版本的同名電影.
端看箇中緣由,或許是其中所探討的禁忌之愛,有另一番詮釋之故吧!
故事描述兩兄弟和俊(哥哥)和達俊(弟弟),同時愛著恩淑,
儘管弟弟達俊先於哥哥喜歡著恩淑,但命運弄人的,恩淑卻嫁給了和俊,成了自己的大嫂.
然而,在一次的交通事故中,兄弟倆人同時面臨瀕死的狀態,讓恩淑難過不已,
某一天,達俊忽然奇蹟似的甦醒,但醒來之後,其一言一行卻宛若哥哥和俊一般,
達俊自稱是哥哥和俊,希望能夠和恩淑重新回歸往日的夫妻生活.
對此,恩淑起初並不敢置信,甚至有些抗拒這個狀況,但隨著達俊一再呈現出往日和俊的身段,
逐漸的突破了恩淑的心防,開始相信那真的是和俊靈魂的附身,
於是接受了達俊的愛,重新開啟了幸福的甜蜜人生.
但真相終究只有一個,在偶然的一個機會中,恩淑愕然的發現,
原來所謂的附身之說都是假,那都只是弟弟達俊所編造出來的一場騙局,
當然,欺騙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她終止悲傷,能夠繼續的開心下去...
面臨著這般善意謊言的恩淑,事實上陷入了天人交戰,
畢竟他是因著愛哥哥和俊,才會去接受弟弟的愛,
但弟弟達俊的愛,的的確確讓她從極度抑鬱的狀態中跳脫出來,有了新的幸福契機.
最終,幾經沉思之後,她決定選擇隱瞞她知情的事實,繼續的和弟弟一同生活下去...
這部電影之所以會引發議論,癥結點即在於"叔嫂戀"不論的道德爭議,
畢竟這樣的駭人情節,泰半都只會出現在日本SOD的情色電影畫面中,
真要出現在現實世界中,那還不被道德規範給千夫所指...
然而,換個角度想,日子是自己在過的,其他任何人根本無從置喙,
單純的用道德因素就期欲阻止某些人追求自我幸福的契機,那也未免太過了吧!
更進一步的解析,類似問題會衍生出諸如背叛,不倫等道德譴責,
重點便在於道德倫常往往習慣性的將愛情視作為特定人的佔有物,
也就是說,一旦妳愛了某人,而後移情別戀了,就會被認為是感情上的一種背叛,
因為她背叛當初兩人之間的山盟海誓.
但是,如果愛情本身的對象,並不是指向了某個特定的人選,而僅僅是一種幸福感的追逐,
那麼,循著自己所認知的幸福軌跡,去進行感情上的情愫轉移,又何來背叛與虧欠之說呢?
畢竟,倘若本來就是為了一種幸福感而投入某段愛情,
一旦在該段愛情當中不再存有著幸福滋味,那麼有何理由得在其中痛苦的懺情呢?
率真的跳脫出來,繼續順心去找尋自己當初所希冀的那份幸福感,或許才更加是愛情的真諦吧!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劇中恩淑最終決定裝傻,繼續和弟弟達俊幸福的生活下去,
箇中動機就再合理不過了...因為她所想要的,是愛情所能給予她的幸福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樣的論點也是成立的:
記得過去大學時代修習心理學時,教授曾經提過:
異性之間的交往,你們往往會發現,自己所喜歡的人,總是有著一定的共通特質,
換言之,喜歡的人並非特定的某人,而是一個群組式的概念,
在擁有自己所喜愛的那個特質之下,合乎條件者,都有可能成為自己擇偶的對象.
也就是說,愛情絕對不是狹隘的,那種"一生只愛一個"的誓言,或只不過是道德拘謹下的妄言,
真正從科學面向的解析,其實一生可能同時愛著一群人,而結婚的那個人,也剛好是那群人之一罷了!
說起來少了那麼點羅曼蒂克的浪漫,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恐怕還真是如此...
而理論中那"群組"的概念,其實正是先前所提及的"幸福感",
凡給得起自己幸福的,都值得勇敢的去愛...
愛情,是給自己營造幸福感之用的,
實在不必要以懺情的方式,來迎合道德上貞節牌坊的偽象,
畢竟人生也沒多長,順著幸福的軌跡走下去,或許才是愛情真正所存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