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男孩電影預告4/11 滿分感動--YouTube

乍聽"三分男孩"這部中文片名,還以為是一部有關籃球的電影呢...

後來才知道這"三分",原來是對於人生自我評量的數值.

這部電影在美國獲得了許多獨立電影獎項的肯定,

我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正是和劇中發人深省的論述主軸--"親子關係"息息相關吧!

類似主題的電影,在電影出版界中向來是屬於小眾市場,

但您能說它不重要麼?不是的...這是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然而,一來電影界總是在市場取向的趨化下,忽視了類似的家庭關係論述,

再則,親情導向的情節,也經常可能流於刻劃淺薄而淪為老梗,

想要拍出一部兼具娛樂性與發想性的親子影片,殊是不易.

  

難得的是,"三分男孩"在娛樂性與教育性兩方面衡平得不錯,

雖說是部小品類型的劇情片,但觀賞過後,卻有著十足發人深省的後座力,

不時的令人想起劇中所論及的代間議題.

(導演們刻意藉由圖中這種老式休旅車,後座椅子與前座方向相悖的設計,

來製造出代間關係互相趨於漠然的意象,頗為高明...)

 

簡單的敘述一下電影的劇情內容,以利於後續的論述與討論:

一個十四歲,正值青春期的大男孩鄧肯,由於父母離異之故,跟著母親潘和即將成為繼父的川特,

一起前往鄉間小鎮的渡假屋休假,母親潘希望藉此培養鄧肯與川特之間的感情.

沒料到的是,在出發的路途中,川特冷不防的問了一句:

"鄧肯,如果給自己的人生評分,從一到十,你會給幾分?"

鄧肯沒意識的回答:"大概六分吧!",沒想到,川特卻揶揄的回應:"我看只有三分吧!"

這個羞辱式的答覆,在鄧肯的心目中,無疑的為這趟旅程平添了負面的印象.

 

果不其然的,到了渡假屋,認識了許多不怎麼熟稔的街坊鄰居,

對於像鄧肯這般靦腆的大男孩而言,與這些陌生人的社交活動,顯然更覺得無比的乏味.

直到他遇到了歐文,這個與他有著同樣不按牌理出牌性格的忘年之交,

為他枯燥的旅程,注入了許多不一樣的色彩,在歐文的引薦之下,鄧肯來到社區一家水上樂園打工.

在完善的處理好工作中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之後,鄧肯開始對自己產生了信心,

對於人生也有了全然不同的正向思考...

 

縱觀整部電影的核心,其實是在歐文初見鄧肯的對話當中:

當時,歐文正玩著小精靈(pac-man)的大型機台,鄧肯見狀,立刻想把自己知道的破關秘技同他分享,

但卻被歐文以嚴厲的口氣給回絕了,因為,他並不想用既存的規則來破關,

即使這些秘技可以讓他在機台上留名,他依舊不改用自己思路來玩遊戲的初衷.

同時,他並且告誡著鄧肯,述說著當年他父親就是用這樣規則化的原則來教育他,才造就他如今的魯蛇人生,

藉此勉勵鄧肯要用自己的模式,來活出自我的精彩與價值.

  

我覺得,類似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經營模式,無疑是生命能否活出自在的關鍵.

畢竟,一旦落入了規則化,世俗化的發展俗套,那勢必的,自我免不了的就會走入數值評量的套路.

就像電影中,準繼父丹特認為鄧肯只值"三分",這三分如何評價得知呢?

不正是循著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社會眼光所匯聚而成的分數麼?

也許,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個人終究得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因此循社會觀點來找到自己的評量數值,著實有其必要...

但是,假若從微觀的角度而言,自己的生活要怎麼過,那該是自己說了算,

有甚麼分數好評價的呢?又他人所評價下的分數,又有甚麼絲毫的意義麼?

 

延續著上述的論述主軸,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精彩之處,

在於分別點出了母親與兒子各自對人生的心情寫照,

藉此隱喻著存乎於代間關係之間,互相尊敬,相互體諒的重要性.

首先,在作為晚輩的一代方面,父母對於子女的期待,誠如上面所說的,

總是希望能夠在社會普遍價值觀的路徑下,能夠儘可能的獲得最高的評價.

一般來說,這普遍價值觀,泰半指的或許都是學業成績吧!

父母總是單純的希望子女好好用功讀書,並以獲得成績的高低,來分野孩子們人生的成就.

但可惜的是,課業固然重要,但課業與個人天賦呈現絕對正比的關係,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顯然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在課業成績方面,獲得被大眾所肯定的分數.

在這個情況下,如何在其他的路徑當中,找到足以肯定自我,認知到自己還是有成就的面向,

就成為一個平庸孩子如何繼續創造璀璨人生的關鍵.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般另闢蹊徑的做法,是否能夠得到父母們的肯認,無疑就是更為重要的因子了.

 

就拿電影的例子來說吧!其實鄧肯就和你我等廣大的平凡人一般,沒甚麼特別之處,

但當他在水上樂園打工之後,逐漸發現了自己的特質,自信心日益強化了之後,

在離開之前,選擇挑戰史無前例,在滑水道內超車的特技,最終完美的達成.

雖說繼父丹特依舊用世俗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待之,對此仍不屑,

但做為母親的潘,卻給了他大大的鼓勵,肯定著他這小小而平凡的成就,

也讓母子之間的芥蒂,因著擁抱而一夕瓦解了...

  

綜言之,很多時候,孩子的成就不一定很大,但作為父母們的掌聲,卻是可以不吝惜的給予,

因為那才是孩子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當中,所最亟欲獲得的養份阿!!

 

繼而,在父母的心境方面呢...

父母們因著社會現實的考量,在很多方方面面,都必須考慮再三,希冀以最佳的狀態呈現在子女跟前,

也因此在面對不少挫折的當口,往往都是選擇以"寧向現實低頭,也不願讓子女擔心"的思維做考量.

這讓子女看在眼中,有時候心中不免浮現著"為何您要這麼孬"的不平之鳴,

總認為看到甚麼就該說甚麼,直來直往才不會落入矯情的俗套之中.

唉...如果做子女的存有類似的心態,那可真是大大的不懂體恤長輩們寓意深長,隱惡揚善的作為了.

 

就像在電影中,做為母親的潘,

@她隱瞞了鄧肯父親放棄爭取監護權的事實,讓鄧肯總還抱有著回到父親身邊的美夢...

@她隱忍了新男友丹特與鄰居搞曖昧的不倫,為的只是讓鄧肯能夠有個完整的家...

她不是沒有情緒,沒有自我,而只是在面對生活現實的抉擇當口,選擇了屈服,

但這屈服的背後,不為個人,只為了讓兒子的人生能夠更為順遂而已.

如此的用心良苦,倘若作為子女的都視而不見,那可真的就是枉然了...>.<

 

綜言之,套句坊間經常流傳著的笑話:

一個兒子脾氣很差,動不動就發飆的說道:"我青春期啦...",

好似以為正值青春期,所有事情就可以無限上綱,而家人們都必須加以隱忍;

不料,某一天老媽的心情也很差,面對兒子的飆罵,也不甘示弱的回了一句:

"青春期有甚麼了不起,妳老娘我更年期啦..."

這則笑話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或子女,每個階段皆存在著自我的煩惱,

唯有捐棄自身角色的成見,懂得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

則經營一個成功的代間關係才有可能實踐.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