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新聞》山水米冒充台灣米 員工嗆客:吃不死人---YouTube
從最近的新聞看起來,台灣甚麼都缺,就是不缺黑心食品和無良商人阿...
深究其原因,就消費者一端來看,只能說台灣人實在都太過於敦厚了,
看昨天胖達人手感烘焙坊重新營業日,或許是採取了限量烘焙的宣傳策略,
從朋友臉書分享的照片來看,台中公益店的麵包一樣是瞬間秒殺的情況,
好像只要認個錯,道個歉,最終再來個感恩回饋祭,
大家就可以不計前嫌的,繼續忠實的支持下去.
殊不知,在短短的三天之內,真的可能將配方做大幅度的修正麼?
又店家將"天然"酵母的天然二字給刪除了,大家有注意到嗎?
也許就是有著這麼善良的消費者們,
才會讓食品業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包而不知悔改吧!
山水米騙人! 越南貨偽裝台灣產 --- YouTube
昨天又看到包裝米"山水米"公司,其中一款"佳長米",
標榜台灣出產,但用越南米來混充台灣米的事情,
儘管這次或許無關於食品安全,差異只在於米飯的口感不同,
但業者的公開澄清記者會當中,居然還帶點微笑,一派輕鬆的說著:
只是外裝袋子標示上的錯誤,錯將生產線上的越南米,
裝入了印有台灣產地的袋子,
同時還強調,那些越南米,在越南都是最優質品種云云...
(兩年來已經多次犯類似錯誤了,居然還敢大言不慚的說是無心之過...)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澄清聲明,會是個甚麼樣的心情,
至少我是很嗤之以鼻的...
這就好像我想要請個台籍幫傭,
身為仲介的卻帶來一個經歸化為台籍的越傭,
然後告訴我這是他們公司內最好的越南幫傭一樣,
問題根本不在於好用與否,
因為那是身為消費者的自主權與主觀感受,
該由消費者自己來做選擇與決定,
根本無須要提供者(生產者)來為我決定,
前述的例子,就以自己的角度來看,
因著先前的不愉快經驗,我最討厭的就是越南人,
所以再怎麼能幹都沒用了...
一整個貨不對版,還有甚麼好說的阿...
(就像米來說囉!!因為最討厭越南,
你拿最好的越南米來,主觀上我也是一種厭惡感,
真的還不如台灣最劣質的米,因為那是一種心理作用...)
就學術界的角度來看,
現今社會,大家已經很習慣於去相信量化的標準,
總認為任何事物標上了一個數字,就是一個辨別的機制.
就拿食品問題來說,價格似乎決定了產品優劣的標準,
我們已經很習慣的用價格高低去挑選自己所認為好與壞的東西.
但是,就胖達人事件,以及回溯先前毒澱粉事件來看,
顯然的,用更高的價格,買到的,已經不再是更高水平的商品了.
於是乎,當這樣的價格機制不再能夠成為選擇的一種依據與保障的情況下,
我們到底還有甚麼能夠作為強而有力的選擇標準呢?
又從此角度來看,您說隨著量化而來的標準,
真的就那麼客觀而有效力嗎?
當類似混淆價格機制的公司,能夠在出包之後,僅遭到不成比例的罰款懲罰,
便能夠繼續的營業,甚至還可能持續的進行相似的高報酬營利模式時,
我實在不覺得所謂價格決定優劣的選擇機制,有著多麼高明的運作效力.
誠如以前一位講授中國政治思想的教授所說:
中國政治思想所倡導的"從心做起",諸如修身養性的觀念,
並不是一種徒具道德勸說的老生常談,
而是因為它本身並不容易實現,才會被大家歸入傳統與老四舊的行列中,
總認為那就是一種迂腐的陳舊思維.
但回頭想想,一旦傳統思想中所謂的善心能夠在良善的社會中被培養出來,
就像康德所說的:將"人"視作為目的,而非一種手段,
把"誠實"作為應然的道德責任,童叟無欺只因為本該如此,
則類似的所有食品安全問題,好像也就自然的迎刃而解了,
畢竟,當所有廠商本著這一份身為人而應有的善心,
願意誠實標示,願意無毒生產的情況下,
才有真正的食品安全可言.
相較起來,倘若真能夠從心做起,
是不是比起那九牛一毛的罰款,加上混淆的價格機制來把關,
要高明得多了呢?
恩...真要說起來,我想要叫廠商們有良心的生產,
也許根本是緣木求魚,因為擺在眼前的暴利,早已掩蓋了底心的純潔...
然而,對於我們消費者而言,我們卻不需要培養這樣的善心,
需要的,只是有著一顆明辨是非的心即可.
類似這般曾經欺騙過消費者的廠商,
無論其後又用著怎麼樣天花亂墜的行銷手法,
反正抵制拒買就是了.
一旦如此的社會氛圍形成,當欺騙消費者的廠商再也不可能東山再起,
到時候再看看誰還敢這樣子搞呢?
總之,食品安全沒有模糊空間,只問黑白,而不該有絲毫的鄉愿...
延伸閱讀: 相關"食品安全"時事評析網誌文章:
胖達人手感烘焙麵包店(パン達人,Top Pot Bakery)無添加破功
為"台灣的良心--林杰樑醫生"祈福 -- 風險社會下僅存的專家系統
統一總經理羅智先:消費者只想買便宜貨,食安難進步--食安,應該是非黑即白
毒澱粉,黑心醬油等恐怖食材充斥--該享用的是食材,而不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