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天的蘋果日報頭條指出,主計處公布"國民幸福指數"調查,
我國的國際指標綜合指數6.64分,與34個OECD會員國及2個夥伴國相比,
在37國中排名第19名,優於日本的22名、南韓的28名,是亞洲最幸福國家.
在大家驚呼"怎麼可能","自我安慰","水母政府"...等幹譙聲中,
許多專家也針對這樣調查的一些端倪,進行了逐項的分析:
首先,由於台灣向來被排除在國際調查的行列之外,
因此,這一份調查是主計處根據OECD所擬訂的各項指標,
套用我國調查的數據而來,出於不同機構的混搭調查排名,本來就會存在著落差.
其次,在幾十項指標當中,有一項"主觀幸福感",也就是直接問取樣樣本"您幸福嗎?",
該項台灣排名25名,在所有37個國家當中,乃屬於後段名次.
由此來看,在客觀數據和主觀印象之間,國人的幸福感受,
顯然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
要說起幸福阿...究竟該是客觀或主觀呢?
猶記得前幾年商周或天下雜誌所做的一份調查,全球最幸福的國家,
是位在喜馬拉雅山脊的一個小國--不丹,
他們國民所得遠落後於世界水平,但卻造就出最大的幸福感,
由此可知,幸福應該是自外於純經濟因素之外的某些要素,
看來是主觀成分居多.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國民幸福與否,
在於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與對於社會經濟安全的認知,
兩者之間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一旦兩者能夠相互吻合,
才能夠營造出最大的幸福感受.
舉個例子來說明好了,以吃做為例子來說:
當國家經濟發展,來到一人一餐平均餐費是100元的水平,
但倘若社會安全體系,給予經濟弱勢族群的,只有20元足夠溫飽的基本人需,
雖然一樣不至於餓肚子,但一來一往之間,差距之懸殊,
也就是不幸福感擴大的由來.
換言之,當我們的經濟持續的朝已開發國家邁進的同時,
假若我們對於社會安全體系,還是停留在最低的基本需求水平,
沒有與時俱進的同步提升該項認知,
則廣大的相關人等,說甚麼也不可能有幸福感存在的.
就像政府每次都會公布台灣每人實質薪資,大家總會驚呼怎麼可能一樣,
記得平均薪資好像是4萬多或與5萬多吧,
大家不也都會想著:真的領到這個薪水的有多少比例呢?
所以說,客觀的數據或許是經濟學上的真實,
但顯然和主觀的多數個人的感受之間,有著相當懸殊的差距.
基此,我覺得政府應該要省思的,就是公布這些數據的效應...
記得先前在洪仲丘案件的時候,名嘴黃創夏曾經撰文指出:
一個成功的媒體人,永遠就是得站在多數民意這邊...
(此話意味著媒體人的重點不在於追求絕對的正義,
而是必須時時和多數的民意同在,
才有可能永遠處在掌握發言權的高度...
畢竟媒體人不是蝙蝠俠,他所需要的,只是多數支持下的講台)
就每一項國家調查的背後,總有著客觀與主觀的面向:
客觀的部分,那是政府所努力經營的成果,
除非經濟模型有刻意設計偏袒官方,否則應該是值得信賴的數據.
但一份客觀數據是否能夠真實的呈現給國人,
我覺得那就涉及到主觀的認知了,
當油電雙漲,薪水不漲,物價飆漲等負向指標齊出的氛圍下,
難道政府真的絲毫不知道民眾的痛苦指數正逐漸在飆升嗎?
這時候忽然來公布個甚麼幸福指數,還指出我們是亞洲最幸福,
可想而知的,會是引來怎麼樣的罵名盛況了...
我想,這或許也是馬政府之所以會頻頻挨罵的最主要原因吧!
當社會普遍對於幸福感到悲觀之際,
政府除了應該實際的尋找解決政策外;
就宣傳的面向來說,首重的並不是拿出一些數據,
來證明我們有多麼幸福,那是完全無用的宣傳手法,
因為與民眾主觀感受悖離的調查,總是無感.
相反的,政府或應該展現出與民同苦的心態,
在洞悉民意的前提下,選擇和民眾的立場站在一起,
少點這種讓人看似美化施政無能的數據與調查,
如此一來,或許也無助於實質的施政,
但至少罵聲會少一點,民意支持度可能也還會高一些.
哀...該說現在這個政府是水母嗎?
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公布令人匪夷所思的幸福調查...
恩...下周油價又要漲0.7元了,
與其和主計處爭論台灣人到底幸不幸福,
還不如趕快開車去加滿油卡實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