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這句經典情話,套用在接下來所說的事件中,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記得前一陣子,曾經在一篇文章當中,知道了台中勤美術館即將結束的消息,
原因是該集團已經和國外酒店業者合作,計畫在原址打造一座六星級的豪華酒店,
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其實都相當的錯愕...
畢竟這幾年的經營下來,大家早已將勤美術館這個開放式博物館,
當作是市民最佳的休閒空間之一,置身在其中,令人感到舒適與愉悅.
而今,這樣一個成為公眾生活場域密不可分的空間,
今後宛如築起了一座高牆,成為使用者付費金錢規則下的俱樂部,
實在不免令人唏噓...
無獨有偶的,今天在台南人臉書的分享頁當中,
看到了大家所相當熟悉的海安路藍晒圖(Blue Print),因著地主出售土地之故,
也即將在20天後,正式走入歷史,同樣也讓人感到可惜.
(畢竟這裡是到台南旅遊的必訪之地,同時也是專業攝影最愛的取景地之一)
對海安路而言,那一棟棟的半拆建築,本來是來自於海安路地下街弊案的錯誤,
但一群有志之士,卻將如此的錯誤,化身成為富有文化涵養的藝術特區,
或可說是一種錯誤決策下的美麗結果.
如今,曲終人散,終究還是要說聲再見...
其實看到這兩則消息的時候,我心中暗自的在想:
現在不是很流行說甚麼"土地正義"麼?
心想著會不會有人因此而出面搶救這些公共藝術空間呢?
但台灣不愧是個民主素養已臻鞏固的社會,
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對這些事的態度上異常的平和,
我想,因為大家應該都相當的清楚:
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私有土地,沒有所謂論辯正義的議價空間.
大家或許可以懊惱與惋惜著如此文化性的公共空間即將消失,
但卻毫無促請政府將這些空間公共化的正當性,
畢竟若因著公共目的而堂而皇之的徵收這些空間,
那才真是違反了土地正義的精神.
而且,我們不妨反過來想:
當初要不是地主將這些私有空間短暫的公共化,
也許是出於養地,帶動當地文化素養的目的,
但不論如何,他們確實曾經無償的開放了這些空間,
編織了多少公民們的美好記憶,以及公民文化的養成教育,
相較於那一些一毛不拔,從不重視公共利益的財團與企業來說,
程度上已經是好上太多了...
如今,土地將再次回歸私有化,相信大家心中的惋惜是必然的,
但更多的,應該是滿滿的感謝,
感謝這些曾經有過的美好,豐富了我們台灣的公民涵養...
這些裝置藝術,始終都不會隨著拆除的結果而逝去,
因為它們曾經確確實實的存在於你我的旅程中,
表相的照片,以及心目中美好的記憶,
都是它曾經存在的例證.
這樣的價值,彷彿就像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一個文化的種子,
只有生生不息的開枝散葉,而不曾消失,
下一次,又有何處即將蔓延著文化的藤蔓呢?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有空的話,不妨到海安路的藍曬圖,抑或是台中勤美術館園區,
散散心,拍拍照,緬懷我們有過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