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張曉風為了202兵工廠舊址開發為生技園區而下跪陳情後,
陸陸續續的,苗栗大埔與中科三四期的開發案,
也遭到居民因不滿徵地與環評爭議的抗爭.
加上麥寮台塑六輕工廠的一把大火,惹來民怨.
頓時之間,彷彿台灣掀起了一股環境保護的浪潮,
除了依些學者團體的帶領下,
政黨彷彿也開始將其作為政治對立的焦點,
但仔細看看其中的過程,
可以發現,究竟是為環保,還是有其它背後的理由呢?

 
首先,或許該對環保有個根本的認知,
在台灣,我們常會提倡"環保與發展"並重的概念,
認為只要透過適當的環評程序,證實對環境無害後,
就可以進行工業區的設置計畫.
但其實這是個落伍的環保概念,
根據Bell的"風險社會"立論,
所謂的"專家系統",很有可能因著企業私利或專業失能的理由,
而做出不正確的決斷與評估,
以環評而言,環評通常係透過很多指標的設立,
來評估工業區對環境的影響,
但低於指標並不意謂著無害,
又今日的科學理論可能明日就成為謬誤,
在環保乃力求永續的前提下,這樣的環評為免冒險.
台灣在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的過程中,真正應該要思考的,
是產業轉型的問題,亦及產業不該再用消極環評管制的方式來發展,
而是應該尋求如歐美國家"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產業觀念,
有效發展"綠色經濟",將產業發展融入環境當中,而不是去做損害的控管.
這是政府所要面臨的職責與挑戰所在.

而反過來看那些抗爭的團體們,
在新聞媒體當中所呈現出來的,
好像都是"以地易地","補償金"........等等的訴求主軸,
這讓人很納悶的是,究竟這些人是在為環保,還是為個人?
至於政黨就更不用說了......
難道只要居民所提出來的訴求被相關單位接受了,
他們就可以結束抗爭嗎?
環保,是可以這樣輕易妥協的嗎?
個人以為,環境保護絕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
當一旦進入所謂的協商階段,
基本上其骨子裡早就不是環保意識了,

而僅僅是利害相關人所進行的相互算計罷了!!


倘若以此標準視之,
台灣.....有多少真正的環保運動呢?至少我看不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