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境不佳的家庭,偶然間中了一千萬特獎,是該欣喜?還是憂愁呢?
我想,這句話或許是這個家庭現在所最想問的吧!
這故事從妹妹買了一個25元的證件夾開始,最初拿到發票的是妹妹,
而後在對獎的時候,是由哥哥進行對獎的工作,發現中了一千萬,
告訴爸爸後,爸爸覺得那是妹妹購買文具而來,所以打算分給10萬元,
而獎是哥哥對中的,同樣有功勞,所以給10萬加一台二手車,
其他的獎金,則是先由父母存起來,打算要購買房屋之用.
看似挺不錯的分配獎勵方式(論功行賞),
但做兒子的卻認為,那是因為他有著偏財運的福氣,才能對中特獎,
所以功勞主要應該在他身上,認為父親分配不公,有獨吞獎金之嫌,
因此偷走發票,離家出走,並揚言要撕掉發票,讓大家都領不到......
唉...說穿了不就是錢麼?
沒想到為了這樣得一筆意外之財,
就能夠讓大家看清當代父子倫常之間的淡薄,
可說是個"有錢沒人性"的時代.
過去阿...大家還經常會為了究竟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進行辯論,
而如今,隨著社會演進的辯證,社會中屢屢出現的悖離,
在在皆昭然若揭的證明著來自於人性的劣根性.
或許,不可諱言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但錢...似乎也沒有真的那麼萬能阿....
當然,在這個事件中,
其實我覺得這個做父親的機會教育方式,也有那麼點問題.
父親用金錢作為論功行賞的獎勵,也許看似合理,
但對於一個家境並不富裕的家庭而言,
培養子女重視精神層面的價值,要來得比物質面向重要.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在"錢買不到的東西"當中,所舉出的一個社會志工的案例:
當社會志工沒有支薪的時候,往往比起給予實質薪資,要做得更加賣力.
這是因為沒有支薪時,志工心理上會認為他們在做善事,
無形中會有著來自於心靈層面的獎勵.
然而,一旦給予類似工讀性質的時薪,他們的想法則轉變成工作的心態,
既是一份工作,在乎的自然是薪資的高低,
這種工讀最低薪資根本就讓人提不起勁.
相仿的,當做父親的用論功行賞的方式來獎勵子女時,
這做兒子的思維,完全是獎金的分配問題,
其認為今天倘若沒有他的對獎工作,全家根本也不知道有這麼張千萬發票,
甚至真的有可能沒有對獎就丟棄了,因此他的功勞最大.
是故,僅將八百萬的獎金,分10萬和一台破車給他,
有違自己心中的比例原則,自然心生怨懟.
相反的,倘若當初父親是透過較為倫理層面的訴求,
將整個獎金不做任何分割的獎賞,
而是告訴子女:
難得有這筆財富,終於可以讓我們去購買第一個家,
一個可以真正屬於我們,遮風避雨的家...
將個別的利益,轉變為全家共同的集體共利,
跳脫出個人逐利的思維,誘發家人間維護家庭利益的倫常之心,
或許呢...諸如今天的新聞就不會發生了.
唉...不論怎麼說,
當家庭之間,需要透過算計與心機,才能夠取得和諧,
那也夠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