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與鋼之森.JPG

文青,究竟是個甚麼樣的概念,

是自己一直期欲定義、卻又無法確實掌握精髓的名詞。

就我的觀點而言,

文青,就是用華麗詞藻來建構平凡無奇的事物,

當中有些甚或已是不證自明、眾所皆知的規則,

但經過文青援引模擬兩可的論調後,卻又讓人讀來舒心。

 

換言之,對於"文青",無須際與太過苛刻的期許,

在他們的筆下,經常不會產出任何創新的論點,

其真正的價值,乃在於將現實世界中既有的元素,

經過文字的重新包裝後,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

或許就是文青存在的意義了。

(最常被拿來揶揄文青體的例子,譬如:

 "一天有24小時,一個星期有7天,

  等你一個星期,就必須度過沒有妳陪的168個小時,

  無奈時間不會因著想妳而凍結,持續的在手中流逝..."

 講一堆,真實不過就是"兩人需要分離七天"這麼簡單的一句話,

 但似乎加入了些感性的詞藻,彷彿就多了幾分哲理似的,

 然仔細想想文中內容,不都是些廢話麼?)

 

本片改編自作家宮下奈都"2016本屋大賞第一名"獲獎的同名小說,

打從片名開始,就深具著文青系的典型風格。

"當"羊"毛製成的琴槌,敲在由"鋼"製的弦上,

 悅耳的"琴聲"就此誕生;

 散發而出的琴聲,彷彿能令人聞到"森林"的氣息。"

文句聽來讓人感到舒服,但說穿了,

不就是描繪彈奏鋼琴的動作而已麼?

最後再補上個聞到森林的氣息,

儼然是沒由來的為琴聲譜上一種想像的情境,

將一個簡單的彈琴,昇華至無可觸及的高度。

但回頭想想,若將"森林"化作"大海",

把琴聲比喻為氣勢磅礡的海浪拍擊,不也是相當貼切麼?

換言之,在情境非屬單一、得以肆意更替的情況下,

這不是流於文青式的修辭法,又該做何解釋呢?

 

尤有甚者,當中資深的調音師板鳥,

援引詩人原民喜的文句,為調音下的完美樂聲做出以下形容:

"明亮恬靜清澈的,讓人懷念的文體;

 語氣稍嫌稚氣,內涵嚴謹深刻的文體;

 如夢似幻,卻又腳踏實地的文體。"

藉由三種相互衝突性的文體,來界定完美的調音境界。

或許乍聽頗有學問,但靜下心來思考,

用這些虛實交錯的文字,期欲描繪一個確切的狀態,

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無法理出清晰路徑的結果,有說等同沒說,

只是讓人在觀賞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字所傳遞的美好而已。

 

本片長達兩個多小時,正是透過前述的種種文青詞藻,

輔以悅耳動聽的鋼琴樂章,娓娓道來一名調音師的養成之路。

劇情上相對式空泛的,典型的勵志情節,

從最初入行的生澀,期間歷經幾多挫折的磨難,

最終像是無雙覺醒一般,在一招頓悟之後,邁向準大師的歷程。

沒有太多可茲參考的勵志元素,

畢竟能在飽受荊棘之後,就能撥開雲霧見青天者,根本是少之又少吧!

多數都是不斷的沉溺在修羅漩渦之中,無法窺見跳脫的曙光才是真的。

誠然,電影期欲鼓勵"有志者事竟成"的初中何其良善,

但倘若悖離事實過大,則恐怕原初的美意,也將大打折扣。

 

倒是電影在提到"才華"的界定時,

給出的新定義,可以提供給讀者們做個參考:

過往稱某人在某個領域中具有"才華",

往往意指一種天賦,也就是能夠在該領域中出類拔萃的特質。

但真正能夠稟賦先天才華的幸運兒,又能有多少呢?

難道沒有帶點天分者,就不被鼓勵投入其中嗎?

經由片中的解釋,認為才華並非泛指先天的遺傳因子,

後天對於某種事務的執著,不論遭遇何種困難,永不放棄的毅力,

也該是得以進入到該領域任事的重要特質。

唯有心存不放棄的念頭,才能永保奮鬥不懈的熱忱,

則邁向頂尖之路,或許不是必然,但卻也終將水到渠成。

(就像劇中主角外村,原初僅僅基於一種興趣使然投入調音師的行列,

 對於職業願景,沒有太雄心壯志的想像,只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但經過一番考驗、確立了自己對此確實存在熱忱之後,

 終就改變了無為而治的念頭,希冀朝向國際級的調音師資格邁進,

 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努力不懈的結果,那終究是可以期待的桂冠。)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