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九合一大選落幕,針對民進黨敗選的檢討社論,
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對於若干時事評析,
指陳『學者治國』引致政策不得民心的批判,深有所感。
事實上,『學者治國』的問題非始於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
早在馬政府主政期間,
所謂『博士內閣』屢屢衍生出『不接地氣』的情事,便時有所聞,
讓民眾對於由學者出任政務官一事,普遍不具有適任的信心。
然而,大家可曾思考過,為何歷經了政黨輪替,
諸此為人所廣為詬病的『學者治國』,卻一再的重蹈覆轍呢?
答案,猶記得蔡總統在甫上任之初、
便曾經語重心長的道出『民進黨的一軍都在立法院』。
政務官,本該做為事務官與民眾之間的橋樑,
因而晉用兼具群眾基礎與公務運作的民意代表,
自然是最為適任的首選。
無奈的是,擔任政務官一來需向監察院申報個人財產資料,
二來則必須接受備詢的震撼教育,尤其令人在意的,
是勢必得放棄自己在既有選區經營的成果,
這讓早已習於安逸圈、
認為只要做好選民服務便穩定當選的民代而言,
對毫無任期保障的政務官職務,根本是興趣缺缺。
正因如此,在苦覓不得黨籍民代出任政務官的窘境下,
選任的目光於是才轉向學術界,形成當前『學者治國』的弊病。
學經歷兼備的學者,在專業能力上自然不成問題,
相關學養作為稱職的幕僚智囊綽綽有餘。
然而,因著職務多為『借調』性質居多,
在卸任隨時可返回原任職單位、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
對於政策推動的成敗與否,少了些自我攸關的臨場感,
據此才出現所謂『學者治國不接地氣』的說法。
我想,箇中的經典,
莫過於是馬政府時期、擔任經建會主委的中研院院士管中閔,
一句「做爺們的怎麼會在乎」,將政務官所肩負的責任,
講得是雲淡風輕,最令人印象深刻吧!
曾經聽過一名學者說道:
『許多政治人物的生涯,都終結在政務官任內』。
顯然,面對著政務官職務的不確定性,
讓具有民意基礎的民代無意接任,
致使從馬政府到蔡政府,儘管歷經政黨輪替,
但學者治國的現象,卻成為執政黨不得不然的共通問題,
有待未來擬定更為妥適的政務任用辦法,
藉以提高符合接地氣條件人才出任的誘因。
職是之故,當有民意代表願意承擔如此重責大任,
是否該不吝惜的給予鼓勵呢?
我的前任長官郭國文先生,
在高票連任兩屆市議員之後,隨著蔡政府上台,
相中其勞工運動的經歷,延攬擔任勞動部政務次長一職。
過程中或曾有過天人交戰般的掙扎,
畢竟放棄長期經營的選區,以及暫離家鄉親人北漂任職,
都不是輕易間便可驟下決定的。
最終毅然選擇接下職務,
單就其走出舒適圈、敢於承擔的勇氣,
希冀民眾是可以抱以掌聲的。
該份鼓勵不僅僅是給予其個人,
相信也將會是影響未來接地氣民代,
是否願意投入政務官生涯的重要指標。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頭殼讀者投書: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