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城 建物一部“崩壊の恐れ” 強い地震相次ぎ(16/04/16)--YouTube
此次日本熊本大地震,民進黨政治領袖們再次展現高度的關懷之意,
幾位縣市首長,紛紛捐出自己的一月所得,期盼拋磚引玉,讓大眾能夠慷慨解囊,援救熊本.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向災難中的日本展現善意,
先前日本331福島大地震,台灣人的善款義行,當然就讓日本人感動於心,
引致於在今年初的南台灣大地震,日本人也本著平等互惠原則,給予台灣相當程度的關心,
彼此在災難救助的往來間,儼然建立起良好的國際情誼.
待在南部的政治圈,您或會發現一個鮮明的趨勢:
南部政府不論在文化,教育,乃至於經貿等面向,
與日本城市與個人間的交流,是相當頻繁的.
頻繁的程度,從我的老闆還得特地找日文老師惡補日文的情況看來,可見一斑.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挺明白:
為何綠營人士(包括李登輝前總統等勢力),總是要與日本走得那麼近呢?
原初只是以為單純的緬懷著往昔的日據時代,
但後來仔細想一想,"親日"的策略,主要應該與"去中國化"有關.
歷史,本身是中立的存在於時間的長河中,
是史家給予了史觀的詮釋,才讓它有著正反面面的評價.
而日本在二戰的作為,從"中國"的史觀來看,
種種侵略與屠殺的行徑,罪無可赦,每個中國人提到日本,幾乎都咬牙切齒,
恨不得在中國富強之後,好好的消滅,荼毒一下小日本.
基此,在中國對日本這般負面的史觀下,
倘若台灣期欲脫離中國的道統,就勢必得走出截然不同的史觀,
於是便開始從正面的方向來解讀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首先,二戰的恩仇遺緒,是中日之間的事,與台灣無關,
甚至台灣當時還是隸屬於日本,某種程度是與日本同一陣線的.
接續的,既然中國歷史與台灣無關,
則昔日近五十年的日據時代,也就不被視之為馬關條約割地的殖民統治,
而是以淡化殖民色彩,訴求日本在台灣有著豐碩建設的角度,來建構史觀.
諸如阿里山小火車,嘉南大圳等等日據時代具有特定功能性的建設,
就盡皆被解讀為具體施惠給台灣的作為.
立基在前述的史觀之下,台灣自然有其正當性與日本交好,
說穿了,就是藉由對日史觀的解讀歧異,來達到實質"去中國化"的目的.
然而,個人以為,欲建構台灣的主體性,
從中國的歷史遺緒中解放,固然相當重要,
但倘若據此落入了正向去詮釋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
那也絕對是顧此失彼的謬誤思維.
既然稱為"主體性",就必須是以台灣作為本體出發,
從台灣人自發的史觀詮釋來建構獨立觀點下的史觀,
以更為客觀的態度,來審視台灣與中日之間的關係,
才是未來朝正常國家邁進的政治正確.
為去中國化,而選擇親日的歷史論述,
某種程度,可謂之為走在鋼索上的搏命演出.
就像史明老先生"台灣人四百年史"書中所說的意涵:
"台灣獨立,倘若是獨立在資本右派統治的基礎下,那又有何用?
還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奴役的開始.
如果台灣民族無法取得獨立的統治權,所謂獨立,也不過就是虛晃一招"
相仿的,如果台灣史觀獨立的背後,
是必須建基在褒揚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之上,
那壓根也不是建立著台灣的主體性,而只是他國史觀詮釋下的附庸罷了!
想想,讀歷史,論歷史,評歷史,還真是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