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星際穿越)--用愛來打破應然的墨菲定律--[心硯影評]

觀賞諾蘭的年度大片"星際效應"後,當下頗有許多感觸,唯寫作時間有限,

當時僅僅匆匆的將欲抒寫的要點做個隨想筆記,如今再回頭來補遺一下.

劇情內容方面,就不在贅述了,可參考一下"維基百科(wiki星際效應),

裡頭的劇情已然鉅細靡遺,完整度可說是百分百.

  

以下,是自己針對於本片的觀後感,茲透過摘要式分點整理,將其勾勒出來:

 

1.一切都是為了"愛":

   當初主角庫珀之所以會答應參與NASA的太空計畫,乃為了讓女兒有更美好的環境,

   從他在出勤時一直在乎著時間,一心只希冀迅速完成任務,

   目的也希望不要讓女兒等太多年,總是不希望出現老爸比女兒年輕的囧事發生…

   可惜天不從人願,最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

   這或許也是電影中一直強調著的"莫非定律"的潛在魔力吧!

 

2.感性直覺勝過理性數據:

   安海瑟威所飾演的艾米莉亞,在面臨著探索星球的抉擇時,否定了眾人所提出的科學數據,

   直覺希望該到男友發現的星球,雖然被同僚認為是被感情沖昏了頭,有點失去了理性,

   但從結果論來看,似乎感性的愛,超乎於所有理性的數據與推論,是種無可言語的力量.

   道理很簡單,因為表象上的數據,根本就是可以捏造的(如麥特戴蒙為生存而捏造一樣),

   唯有底心下發自內心的情感呼喚,才是無可偽裝的真實.

   顯然在這一點上的論述上,導演諾蘭似乎也服膺著唯心論的從心主義.

 

3.人類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

   電影中,墨菲燒了哥哥的玉米田,讓哥哥沒有退路之後,才會考慮撤離家園...

   許多人或許不解此橋段所蘊含的意義,但我覺得這對於人類整體而言,是極大的諷刺:

   人類,總是習慣性的"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

   總是依賴於眼前堪用的資源,而從不預先的去煩惱與思索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以取代石油的新能源資源為例好了,不妨去看看世界能源基金的趨勢脈動:

   往往唯有在石油即將開採耗竭,抑或是油價高漲之際,才會有大漲的可能,

   而當油價回穩下滑後,新能源的開發,又鮮少的被人給提及與討論.

   畢竟石油還是現階段大家認為最廉價好用的資源.

   正是如此的依賴與因循,才讓我們終有一日,會踏入諸如"星際效應"世界中的後塵.

   墨非燒玉米田,正好就是一個當頭棒喝,提醒著哥哥:"該醒醒了!"

  

4.人類最懂的,就是"自欺欺人":

   布蘭德教授那永遠解不開的等式,其實只是自欺欺人,那或許是帶給了人類一種希望,

   但可惜的是,那個希望根本就是疊床架屋的海市蜃樓,根本沒有實踐的可能.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每每在選舉當中,候選人們競相提出的政見加碼一般:

   用沒可能達成的目標,來給予選民編織一個美夢的機會,選上了之後,

   再來坦承自己當初的謊言是說大話,尋求著社會的原諒.

   而很奇怪的,選民往往也很妙,一次次被騙,卻還是一次次的願意相信這些政治話術,

   始終相信著下一個候選人,可以帶來更為美好的願景.

   也許,對於人類來說,難道真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麼?

 

5."自私"永遠是人類最大的致命傷:

   在本片中,不論是正反兩面,皆在在呈現著人類自私自利的心態:

   從正面來說,庫珀之所以願意接下任務,為的是女兒的未來,而非人類的存亡...

   從反面來說,麥特戴蒙飾演的曼恩,為了解救自己,不惜冒著人類滅絕的風險,捏造數據.

   不論是出於"愛"或"自利"的理由,基本上,那都是一種自私的心態,

   無法真真正正的出於集體的理由去思維,只會順著個人美好的因素來作為,

   這或許正是現階段,地球環境會越來越糟的主因所在吧!

   有解麼?我個人認為是無解啦!

 

6.別輕易的去否定任何我們"未知"的事情:

   庫珀最後從四次元的空間,告知女兒時空旅行的秘密,讓女兒得以突破當下的科技侷限,

   沿用未來的新科技,將人類帶往一個更好的空間發展.基本上,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隱喻.

   隱喻著當代許多人的意見(泛指許多環保人士),或許一時之間無法被科技發展的主流所接受,

   因此被現下時人視之為邪端,但也許他們的意見,就像庫珀所傳遞的未來訊息一般,

   是一種真知灼見,甚至最終成為人類得以永續生存的關鍵所在…

   雖說科學該是"無徵不信,眼見為憑",但同樣的,科學也應該永遠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才是,

   "沒有定律的定律",才是人類始終可以超越自我的關鍵所在.

   所以說,"別草率的去否定我們所未知的事物",我想是諾蘭在本片中,所欲傳達最寶貴的意念.

 

以上,是個人對於"星際效應"一片的隨思隨想,

這的確是一部相當傑出的電影,比較起諾蘭"黑暗騎士三部曲",

尚需要蝙蝠俠的英雄形象做為號召,這一部可說是完全的呈現出諾蘭式的電影風格.

其實一直很納悶的:為何這部電影,居然都沒能獲得奧斯卡等主要電影大獎的青睞呢?

或說各大影展獎項,泰半不會頒給類似的商業性電影,

但自己總覺得,諾蘭的這部商業電影,比較起許多藝術類電影,

所能夠傳遞哲思意念的能量,著實要更加強大多了...

如此頗負票房吸引力與誘發思考力的電影,沒能拿個大獎,總讓人覺得可惜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