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JPG

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善惡評價,基於人心不可測,

我們往往習慣以外顯的行為作為依據,

並且在法律賞罰的剛性原則下,去確立其正反印象。

但這真的客觀嗎?真能精確的窺見其人的真實思維嗎?

 

顯然,從許多新聞時事的跡象可知,

許多表面上樂善好施的大善人,

私底下可能盡皆進行著不可告人的暗黑勾當;

又或不少經常進出看守所的宵小之輩,

背後也許存有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尚萬強般的人性光暉。

千萬種人,千萬種善惡交織的可能,

單憑藉著外顯的作為來評價某人的為人處事,

絕對會陷落到"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情境之中。

 

然而,形於外的種種行為標準,

說穿了僅是集體約定俗成下的規則,

那是一種相對性的存在,目的在於辨識他人善惡的便捷性。

倘若我們期欲更進一步的,去獲致善惡分野下的絕對性,

則顯然有必要暫時將社會與法律所加諸的規範拋諸腦後,

以直臻內心的角度,去檢視其人在大是大非的道德觀之上,

存有著怎麼樣的心思?

會否因著犯上了道德謬誤,而心生自我譴責的罪惡感。

那種內向性的愧疚,

源自於某種明知可為卻未竟全功的遺憾,

明知可為發揚人性再增添一筆光暉卻未果,

它完全是自發性的存在,無須仰賴外在的規則制約,

這種自我譴責所誘發的善,

才是足堪評價某人為善或做惡的絕對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擔任法式餐廳泊車小弟的肖恩,

習慣性的會在車上尋找住家的線索,而後趁著客人用餐的空檔,

進到主人家中偷竊,待用餐完畢後再將車輛駛回,

神不知鬼不覺的行徑,讓他賺進了不少贓款。

某一回,他故技重施進到客人凱爾的房屋內,

發現主人家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刑具,

更讓他訝異的,是房間內鎖了一位看似被刑求的女孩凱特。

 

肖恩費盡心力的想將凱特救出,但重重的枷鎖卻始終無法解開,

最後眼看著交還車輛的時間逼近,顧不得凱特的安危,

肖恩只能自顧自地離去,留下隨時可能面臨生命危險的凱特在屋內。

回到家後,肖恩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見死不救,

於是決定將一切原委,一五一十的向警方透露,

即便自己可能因此面臨闖空門的罪刑,亦在所不惜。

但警方調出肖恩的前科紀錄,對其供詞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在擺明以冷處理的方式對待下,讓救人如救火的肖恩無法認同,

直接將相關線索轉交給FBI的探員。

 

負責承辦的探員,在比對著肖恩所提供的女子照片後,

發現該案與沃肯伯格信託基金會不無相關。

該基金會創辦人的兒子,曾經為了取悅父親的女馴馬師,

向其表示自己有能耐馴服駿馬,卻在失敗後槍殺馬匹,

馴馬師驚嚇之餘,說著要向愛馬如癡的父親告狀,

兒子索性也連不聽話的馴馬師也一併殺害,

從此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果不其然,凱爾正是當年殘忍的孩子,

基於童年的陰影,他養成了偏愛馴服他人的僻好,

那種使人絕對服從的快感,讓他完全不可自拔。

最終,凱特在肖恩的協助下,順利的脫困,

同時也將凱爾綁在刑具之上,讓他嘗嘗被馴服的滋味。

 

本片前半段有著相當新鮮的開場劇情,

泊車小弟趁著用餐空檔行竊,

而後在當中驚覺犯罪情事正在發生,

讓人有著既緊張又顯懸疑的體驗。

只可惜,接續的情節無法順利的無縫銜接,

單純的僅將囚禁人質的事件,歸諸在個人的特殊癖好上,

同時亦未能針對其童年歲月,有著更完整的描繪,

讓全片流於虎頭蛇尾,令人頗感惋惜。

 

那種控制他者的慾望,真的會上癮的...

如同劇中的凱爾,從馴服動物開始,若有不從即擊斃之,

起初可能覺得殺死動物不以為意,但嗜殺所種下的控制慾望,

早已悄悄的在其性格中養成,演變成為不可逆轉的缺陷。

這樣的缺陷,無涉於外在的社經條件為何,

縱然家財萬貫,大可以循著金錢模式來遂行其馴服他人的慾望,

但卻顯然唯有在離經叛道的虐待過程中,

才能滿足自己巨大匱乏下的慾望。

 

諸如時下所經常見諸新聞時事的家暴,

其實也是基於同樣的控制慾望所導致:

當底心下潛藏著馴服的因子,在遭受他人抗拒之際,

最初可能先以咒罵的方式應對,當疾言厲色未獲得對方回應下,

繼而就免不了開始動手,企圖用暴力來折服他人,

而後在達成預期效果後,越打越趨順手,從而再也回不去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