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製作過程挺有意思,最初乃以發起向群眾募資活動,籌措相關製作經費而來,並非哈利波特系列的官方續集。
然而,該項募資拍攝活動引起握有版權的華納兄弟側目,以該電影侵犯版權為由提起訴訟,使得拍攝活動被迫中止。
經過相互間的磋商協調後,最終達成和解的共識,允諾只要電影不構成商業販售的要項,便同意其拍攝發行。
這讓電影僅能在YouTube影音平台上架,提供給影迷們免費觀賞,一解系列終結的思念癮頭。
(電影完整版已於2018年1月13日上傳至YouTub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輸入片名關鍵字,即可找到!)
一直都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死忠粉絲:
沒看過原著,電影雖然都有觀賞,但有幾部因著過於冗長,竟在觀影中夢周公去了。
對於該系列的設定,總是存在著同"星際大戰"相仿的質疑:
為何總是循著封建階級的格局,來設計劇中主角的身分呢?
以哈利波特來說,打從第一集、進入到霍格華茲學院開始,人們逢哈利波特就吹捧著,
宛若見到救世主一般,只差沒說出"人類救星"云云的諂媚褒揚之語。
但整個系列作演下來,真要說他有甚麼樣的過人之處,實在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明顯有過譽之嫌。
作為兒童閱讀的書籍,我不覺得階級化的角色植入是恰當的,
好似灌輸著拯救世界非誰不可的觀點,而非訴求讓所有人都成為局內人的思維。
觀念,總是必須與時俱進,當"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當中,
已然將操控原力、給予原力帶來平衡的希望,
從過往非天行者家族不可的條件,下放至尋常百姓皆然的普世價值,
在在的突破著既有命定論的框架,朝著"凡努力必有收穫"的隨機論修正。
我想,假若J.K.羅琳有意再續寫哈利波特的話,或許類似的轉變,也將成為勢所必然的趨勢吧!
電影的官方網站標榜本片講述的是"湯姆·瑞斗"的崛起之路:
是什麼原因讓湯姆·瑞斗成為佛地魔?具體又發生了什麼事?
但說實在的,看完電影之後,還是沒能清楚的了解到,甚麼是讓他踏上成魔之路的起源。
故事比較像是影迷們自己想像的情節,類似於同人誌一般,
除了援引箇中人物之外、穿插若干關鍵劇情外,其他通通皆為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
性質上屬於小品創作,與整個故事的大架構沾不上關聯。
主要係將湯姆瑞斗之所以逐步踏上成為佛地魔的不歸路,
並非與身上流著史萊哲林的暗黑血統有關,終究還是跟童年的成長經歷脫離不了關係:
儘管具有四大族系傳人的身分,但湯姆的出身卻相當坎坷,
母親甚至因此將代表族系的寶物賤賣給骨董店,作為養家餬口之用。
湯姆將這一切的成長經歷,全部記載於自己的日記中,
當日記不翼而飛之後,或許擔心著卑賤的身分會被起底,
因而在尋找的過程中,迫於情勢剷除了不少異己,為的只是讓自己的秘密不被曝光。
換言之,與其說湯姆瑞斗是為了宰制四大族系、一統魔法世界的權力慾望而成魔,
事實上真正讓他踏上魔道的,其實是自己的自卑心態作祟使然,
這點可從族系的象徵寶物,都不如他自己的日記來得重要,可見一斑。
電影如此的揣測是合理的,一如"星際大戰"所經常點出的:
"當心中存有畏懼,往往魔性便會循此而應運而生,
畢竟那就是屬於自己所不容為人道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