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今天的金鐘獎頒獎典禮後,"我可能不會愛你"入圍八項,
囊括了包括最佳戲劇,男主角(陳柏霖),女主角(林依晨)等大獎,可說是大獲全勝,
許多人認為是實至名歸,但自己依舊有著些許的感觸與見解.
猶記得應該是去年的金鐘獎吧!
當年一樣挾著不亞於"我可能"聲勢的"犀利人妻",
原以為也能夠像今日的"我可能"一般大獲全勝,
想不到卻在男女主角獎項上,敗給了潘瑋柏與天心,
為此引發了粉絲之間的口水戰,
潘帥還為此被網友封為"憑甚麼哥",並因此落淚的情事.
的確,去年的犀利人妻確實席捲全台,
論知名度與收視率,肯定都超過潘瑋柏主演的"愛無限",
但評審的結果就是如此,大家都必須尊重,這就是藝術的表現,
就好像當年電影"阿凡達",
外界也一致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非其莫屬,
但最終還是敗給了冷門片"危機倒數",
有傳出甚麼異議與不滿的情事麼?
然而,總覺得經過去年的風波之後,
金鐘的評審們似乎保守了許多,
今年許許多多的大小獎項,似乎紛紛頒給了收視率領先的節目,
像是"我可能不會愛你",以及"超級模王大道"等等,
當然不是說這些節目不好,而是感到有種評審觀眾化的趨勢,
好似多數觀眾喜歡哪個節目,就該給那個節目得獎一般,
由於收視率與得獎率太過吻合之故,實在無法不讓人做如是聯想,
不知這是由於去年風波的寒蟬效應所導致,
還是金鐘獎正走向商業趨化的態勢呢?
對於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是自己少數全部看完的偶像劇,
與大多數閱聽大眾相仿的,我也覺得這是部不錯的都會愛情劇,
但做為一個席捲金鐘的大作而言,似乎又有那麼點名不符實.
首先,誠如很多負面評價的網友所批判的,
這部戲根本不應該叫做"我可能不會愛你",
而應該是"我不能不愛妳",
劇中李大仁只是因著高中時期男女同學間的壁壘分明,
只是因著一句"我是不會喜歡妳這樣的女生的",
(我覺得這樣的理由就不愛,動機實在太過薄弱,理由也太過牽強...)
儘管心裡面一直愛著對方,卻因此而不敢表白,但又集集搞曖昧,
這樣的關係,不應該叫做好朋友,
而應該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簡單的說,可說是"紅粉知己",
並沒有很深刻的演到純粹異性朋友間的那種複雜情愫.
其次,我最無法接受的,或許也是受限於集數的關係吧,
程又青跟丁立威有了婚約之後,最後又決定跟李大仁在一起,
表面上程又青已然是個負心女的角色,
為了讓程又青解套,
這時候便安排丁立威隨隨便便跟個女生上床,
讓丁立威也背上個背叛的罪名,
以便使程又青的負心,得以有合理化的藉口,
這結局我覺得超爛,好像隨隨便便搪塞個理由,
讓男女主角可以如神仙眷侶般的結合在一起.
(個人並不認為深愛程又青的丁立威會有如此輕浮的轉折,
若非為了共同承擔這"負心"的歷史共業,
我想劇情也不至於這樣大轉彎吧....)
基於以上,如果說"我可能不會愛你"是金牌製作的話,
那這兩點可能就是導致其落漆的梗吧!
(不過當然,整部偶像劇的許多橋段都相當經典,
像是用范曉萱的老歌"氧氣",
重新詮釋了夾在兩個愛人間的進退兩難,
就是自己最喜歡的片段了...感覺超有fu...)
所以說呢...
時下社會確實存在著異性好朋友之間的複雜情誼,
但總覺得這部戲根本沒有深刻的處理好這難以詮釋的關係,
畢竟很多人都覺得這部戲根本應該叫做"李大仁與程又青-愛的故事",
顯示對於用這樣的劇本來闡釋如此特殊的朋友關係,還是有那麼點落差.
就像片中陳匡怡(國企匡)所飾演的Maggie所說的一席話:
"明明心裡有鬼,卻用好朋友這個頭銜,
就以為可以無限上綱,...."
基本上,個人不認為有著甚麼"異性好朋友"這回事,
好朋友的關係該是單一,對同性與異性皆然,
諸如大仁與又青的那種關係,
說穿了根本就是用好朋友的幌子,還掩飾彼此之間的曖昧罷了...
某種程度上,這根本就是侮辱了許許多多單純異性好朋友關係的戲碼.
對於這樣的異性好朋友關係而言,我覺得最好的註解,
或許就是劇中郁可唯的那首插曲"好朋友只是朋友"的歌詞一般:
好朋友只是朋友,還是朋友,不能夠佔有,
好朋友瘋狂以後,就一個人走,無所求;
好朋友只是朋友,只能保留,一點點的溫柔,
我知道甚麼時候回頭,不打擾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