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殺人.JPG

政商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畢竟各該元素屢屢都是影劇創作的經常性題材。

然而,彼此間如膠似漆的結合,究竟到了甚麼程度,

當一切隱藏在檯面下運作而未能被揭露之前,

憑藉著公民對民主社會的願景與期許,恐怕很難想像箇中交易有多麼骯髒。

而本片藉由真實事件的深度闡述,

赤裸裸的呈現了巨賈企圖隻手遮天的囂張,

全然將社會賴以維繫的正義,視之於無物,著實發人深省。

 

從政策運作的實務析之,

源自於政府機構的行政、司法、以及民間監督力量的「專家系統」,

三者互為獨立、相互制衡,方可達到良性的政策產出,

並且容有瞬時滾動式檢討的空間。

以電影中引致併發肺炎的加濕器殺菌液為例,

行政負責前期把關作業,當商品提出申請後,

各權責單位就得按程序進行縝密審查,

而後出現後續疑義與糾紛,則轉交由司法進行裁決。

過程中,專家系統不時扮演重要角色,

無論是審查期間的准駁,抑或是呈堂上的分析報告,

中立學者的專業分析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無奈,以本案為例,財團憑藉著與政治要角的好交情,

讓行政單位打馬虎眼的就放行致命的產品,

其後當事跡敗露之際,又以龐大的經濟優勢,

依序突破受害者自救團體的團結、高薪誘惑讓正義律師低頭轉向、

長期挹注(更精確的說,應該是「包養」吧)專家系統的學術研究,

致使期欲申冤的當事人,陷落到四面楚歌的絕境。

若非最終財團內部亦有受害者家屬長期蟄伏當臥底,

恐怕也沒那麼容易使真相水落石出。

 

由此可知,陽光法案對於民主社會而言,有多麼的重要。

倘若大財團對於政客及專家系統的捐獻,

無法全然透明的攤在陽光之下,

則諸此「拿錢辦事」的醜陋戲碼,就不可能被阻斷。

這無疑將形成公民社會的信任危機,

讓我們對於政治人物、以及各領域的專家意見,

不再存有公正超然的信心,

形同用以建構社會運作秩序的元素走向崩解,

令人無所適從,這才是最致命的硬傷。

 

尤其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的結局,

當該起事件進到國會舉辦公聽會,相關行政單位一字排開,

就當時為何會准許產品上市進行答辯之際,

出席的每個人,都以非自家業務為由的互踢皮球,

到最終彷若沒有任何單位需要為此負責,不禁令人莞爾。

或說是戲謔,但其實仔細想想,

每當決策出包之際,每個主事者都說會負責,

但底下卻咸以「非單位權責」的理由推卸,

不是政府的日常麼?何其寫實阿!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