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第二選區、立委陳柏惟的罷免投票,進入到最後的關鍵倒數時刻,

為更親近在地選民,3Q陣營祭出「100小時民主最後一哩路」苦行活動,

希冀收到出奇制勝的功效。不過,「民主最後一哩路」這詞,是不是挺熟悉呢?

在2012年蔡英文於總統大選的敗選感言,即首見「最後一哩路」的用語,

顯然,將「民主」作為自我的禁臠、挾民主分野異己,

已成為綠營政治操作的日常。但是,「民主」該是這般樣貌麼?

 

一如「民主聖地」說法之荒謬(聖地,那是宗教膜拜才會出現的說法),

倘若民主都得是由某黨某派當政,那麼基本上這樣的制度,本身就不是民主。

民主不是信仰,並不需仰賴真神的庇佑才能達致;

相對的,民主必須經常性的透過民意的「再肯認」程序,

藉以確保我們所選任的代議士,是否依舊忠誠的代表人民行使決策選擇權,

一旦覺察其人已然悖離當初的賦權、自走自的路,

則採取相應的汰換措施,便有其必要性。

而憲法對於人選的表意權利,分有「選舉」與「罷免」,

選舉有其既定的期程,無法為個別選區量身訂做,

基此,當自家選區出現不適任者,違背民意的情事明確,

為恐危害人民的利益,等不及定期選舉的肯認,

就只能透過更為機動性的「罷免」投票來達致。

 

而「罷免」,就是「惡罷」麼?

以「刪Q行動」為例,歷經「第一階段提議」4,357人(原選舉區選舉人數1%以上)、

「第二階段連署」36,073人(原選舉區選舉人數10%以上),最終才付諸實際的罷免投票。

這些提議與連署的民眾,並非不存在的幽靈,而是象徵著選區當中,

確實為數不少、認為陳柏惟以無法代表自己的意志,才決定參與行使憲法所賦予的權利。

當中或許存在不少對手支持者的斧鑿痕跡,

但檢視選舉公報上洋洋灑灑所列舉的罷免理由,

諸如同意美豬進口、各式「普龍宮」質詢內容、

娛樂性大麻階段性開放、出口成髒的言行等,卻也都是不爭的事實吧!

人民因著不滿而起、依循著正常法律程序實踐民主權利,

最終卻得被冠上「惡霸」之名,不覺得言重了麼?

 

就筆者解讀,罷免本就是憲法賦予人民對選舉「再肯認」的手段,

不僅不是「惡罷」,而是比起選舉、更為深化的民主體現。

尤其是對於台中市第二選區而言,更是展現民主風範的絕佳契機,

藉由罷免投票、以及接續的補選,中二選區的選民所能實踐的,

不僅僅是最後一哩路,而是走完當下民主所未竟的「最後三哩路」。

 

首先,「罷免陳柏惟」最為當頭棒喝的訊息,

便是告訴一黨獨大、行政立法一把抓的執政黨,

攏絡、甚至收編反對黨的意見領袖,顯然並不合宜,無法為人民所接受。

畢竟,反對黨是用以監督執政作為的防腐劑,

一旦反對陣營盡皆為當政者所「收編」,

表面上分掛不同招牌,吸納不同選民屬性的支持,

但到了公共政策選擇的當口,卻又同氣連枝的一致性投票,

讓監督流於形式,完全悖離民主的諦義。

類似「收編」的情事不勝枚舉,

綠黨主席王浩宇加入民進黨、社民黨主席范雲成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前時代力量議員黃捷在民進黨傾全力相挺下度過罷免危機等,都歷歷可見。

如今,「全黨救一人」的景象,再度出現在陳柏惟身上,

我們真的樂見政壇上從此沒有了反對的聲音麼?

期欲遏止「政治靠行」的現象,本次罷免投票就是契機。

 

其次,政治上的民粹主義,曾經在2018年達到頂峰,

當時「韓流」挾著網路上的超級聲量,席捲全台,為國民黨贏得史無前例的地方選舉大勝。

但怎料韓國瑜擔任市長、一切回歸到專業治理事務後,空泛的口號、華麗的詞藻,

不再適用於日常的市政建設,在越顯能力困窘之際,

卻想著如法炮製的更上層樓,最終只能黯然的在政壇上消失。

「韓流」的潮起潮落,象徵著以口號鼓動民眾、

透過聲量動員支持的「民粹政治」,已普遍不再受到人民的青睞,

在激情螁去後,大家更期待的,是實際上的福國利民作為。

而端看3Q的崛起之路,是不是另一種民粹現象的體現呢?

換言之,藉由本次罷免,選民們得以更深層的檢視,

在「大港你贏」(台語)的激情背後,其人所秉賦的專業,

真的符合國會議員的問政需求麼?

我們是否真有勇氣將「民粹式領袖」掃入歷史的灰燼,端看本次的投票結果而定。

 

最後,一如陳柏惟陣營所主打的訴求,

罷免成功無疑只會讓地方派系的舊勢力復辟,難道會更好麼?

相信這說法打動著多數民眾,大家或縱然覺得3Q不適任,

但卻更不企盼長久盤踞中二選區的顏家再臨。

然而,選票掌握在人民手中,難道沒了陳柏惟,就只剩下顏寬恒可選擇麼?

檯面上綠藍白黃紅五個政黨,就提不出更優質像樣的人選,

讓選民得以免於「比爛式」的含淚投票麼?

倘若本次罷免投票,背後真是顏家勢力在操作,

那麼,我們是不是能夠在罷免之後,再一次拒絕顏家重新回歸,

用選票再度否定地方派系的復辟企圖,或許就是民主能否深化的最佳體現。

 

綜言之,「刪Q成真,顏家別來」,中二選區值得更優質的人選。

然而,筆者自我的想望,能否幻化成實際的結果,

就端看在地選民們,願不願意一起走著「民主最後的三哩路」,

共同攜手達致

「拒絕執政黨收編」、「拒絕民粹式政客」、「拒絕地方派系復辟」的民主里程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