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未上映前,"攻殼機動隊"即引發影迷們的熱議,

因著未曾涉獵相關的動漫作品,是故無法將相關的情節做相互間的比較與連結,

僅就本電影的觀後感,略作心得分享.

因著真人版的熱潮,近期"攻殼機動隊1995年版"也即將重新上映,

假若兩者的劇情相仿,則試想在當年即能夠存在著如此前衛的世界觀想像,

著實令人感到佩服之至,當中諸如人機結合,虛擬實境,意識潛入,有機聯網等創新發想,

使後進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全面啟動(Inception),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等科幻電影,

有了劇情建構的前例軌跡可循.

我想這正是電影最難能可貴之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青出於藍更甚於藍.

 

在拍攝的風格上,融合著前衛的科技感,華麗的世界觀,典型的暴力美學,

最難得的,在濃郁的幻影色彩下,尚且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復古風,

尤其是北野武宛若西部牛仔,手持左輪槍手刃敵人的畫面,

更加坐實了科技與傳統折衝下的美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

至於本片所帶給自己最大的衝擊,乃在於當前的人工智慧發展一項:

從本片的情節設定分析,

很清楚的,其將人類化約為"軀殼","智慧",以及"靈魂"三種組成元素,

顯然,準機械式的軀殼是最容易仿製的,因此在未來的世界中,

人皆可以透過機器的輔助,來強化一己孱弱的身軀.

更進一步的,在當代人工智慧日新月異的發展下,

希冀擁有等同於超級電腦般,主宰個人判斷與作為的思考能力,

也絲毫不是太大的問題,甚或項電腦升級一般的擴充記憶體,也都是未來可期的創新科技.

最難以取代與仿製的元素,其實是靈魂,

迥異於軀殼掌管動作,智慧操控判斷,靈魂所主宰的領域,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理由.

那是一種本我的概念,一種無可妥協的存在,

您或說不出靈魂之於人自身有何功用,但倘若靈魂不再,則人也就不復存在了.

換言之,靈魂是一種目的論式的元素,非具功能性,而是人自我證成的根本.

 

電影中,號稱是人機完美結合的"少校",

擁有著完美的機器軀殼與不斷更新的智慧,但畢竟她曾是真實的血肉之軀,

體內的靈魂尚且真實的存在,僅僅是被組織給刻意掩蓋而已.

隨著靈魂對作為人的渴望與追尋,驅使其逐步的從完美的機器,

重新蛻變至本初的自我,最終發現了存在的意義.

這無疑是人的自我證成歷程,也藉此期欲表達一個意念:

"即便是99%的物理機械人,只要尚存在著1%作為人的元素,

 則靈魂終有被喚醒,而重新自機器進化為人類的可能"

說來或許該感到慶幸,從"攻殼機動隊"所設定的意旨看來:

人工智慧的浪潮中,不論產出了何等完美的成品,成就了如何無暇的人機合一,

終究...能夠汰換人類的軀殼,更易人類的智慧,

但永遠無法複製與取代的,是作為的靈魂存在.

 

回歸到現實面,在一例一休,墊高人事成本後,

慣老闆們,不是都大聲嚷嚷著要搞無人工廠麼?

的確,關燈工廠的趨勢正在蔓延中,

過去那種勞力密集,甚或於可系統化,邏輯化的腦力工作正在逐一被取代中.

然而,危機或也是轉機,在"軀殼"與"智慧"面向的工作機會崩解的同時,

也許我們可以好好的想想:

哪些訴求於"靈魂"層次的工作,值得我們去進化的呢?

工作,最害怕的,是喪失自己的靈魂,

一旦自我被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倦怠感給淹沒,

將工作純然視之為軀殼與智慧層級的勞動,則距離被取代,或已不遠矣.

這算是在觀影之外,所衍生發人深省的大哉問...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