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有研究夢境的學術團隊,發表過類似的論文,
在廣泛收集受測樣本,經歸納各自對於夢境描繪後,
發覺有相當比例的人們,都曾經夢到相仿面孔的人,
相信本片的梗,或多或來源自於斯。
惟可惜的是,電影未能延續該項實驗的理路,
繼續深究夢境裡頭的特定面孔為誰,
而是在創意梗的能量用盡之後,
陷落到演繹稀缺的窘境,頗為可惜。
若要說本片的核心命題,夢遊反大過於夢境的闡述,
一如片名「成真」(come true),如何使夢境幻化成真實,
也許「夢遊」便是當中的答案。
藉由夢境於虛擬世界中的指引,
致使人們展現特定且無意識的行為模式,
而後當一連串的行為即將終止之際,
驟然夢醒時分,其人會發覺身處在未曾涉足,
卻何其熟悉的情境,這或就是成真的緣由。
然而,就如同「精神障礙」者犯罪免責相仿,
當犯罪行為者能夠確切的被認定為是在夢遊的狀態下做出非法行徑,
往往或也能免除其刑,這無疑也給予有心人士,
一個借刀殺人的運作空間,甚或擺明在清楚意識下犯案者,
亦可循此作為脫罪的理由,將一切歸諸於不經意的夢遊所引致。
過往經典影集「百戰天龍」(MacGyver)便曾演繹過類似情節,
馬蓋先好友賈大頓,在一次愜意的渡假中遭人催眠,而後開始出現夢遊的現象,
但究其內容,卻與某國總統來訪儀式吻合,
這才讓馬蓋先洞悉先機,看穿了陰謀者期欲刺殺友邦元首的野心。
倘若最終真的暗殺成功,究竟賈大頓其人是否該肩負任何罪責呢?
類似的司法判例,頗耐人尋味,
畢竟無罪成立的結果,無疑將促使人們藉由此路徑行兇,
在真實與虛幻的審度間,讓緜密的犯罪防範有所闕漏。
從本片起初的演繹,讓人臆想會朝向集體催眠下的行為研究發展,
卻沒料到一次次小黑人浮現在眾人夢境中,正以為要公布謎底,
道出何以相異人士存有相同夢境的情況時,
硬生生插入男女主角沒由來的愛情元素,
企圖掩飾虎頭蛇尾的事實,卻無法挽救該片淪為泛泛之作的大敗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