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現在的記者真的很幼稚,
真不知道他們所謂新聞的專業到底學到哪去了,
像每每當發生有人罹難的意外時,
記者到達第一現場,找到家屬往往第一句話就問:
"請問您現在的心情如何?"
(廢話,家人罹難當然悲痛萬分,還問個鳥.....)
比較有趣的是,記得之前的WBC世界棒球經典賽時,
記者問陳金鋒:"請問您打球的策略是甚麼?"
陳金鋒回答:"球來就打阿!"(算是酸了記者一下...呵)
同樣的,從我開始觀察台灣的新聞報導開始,
我發現記者們很喜歡酸高學歷,尤其是博士學歷,
每每只要看到擁有博士學歷者去從事些低階的工作,
就會開始見獵心喜的大肆報導,一副博士無用論的論調.
對此,我看到的不會是所謂博士的無能,
而僅僅是記者的無知.........
我覺得,這件事就看自己從哪個角度去詮釋:
從金錢至上的觀點而論,
除了某些當紅的科系之外,
說實在的,唸博士確實是無用的,
畢竟浪費了大半時間在研究,
又畢了業也未必能繼續學術研究,
也許到最後也只能進入業界,
然而進入時間早已晚了同學們一大步,
(像我同學早已有人工作近十年了,我還在研究中....>.<)
從經濟效益而論,確實沒甚麼用.
更況拿到學位之後,倘若在競爭上不如低學歷者,
又會像現在這樣被酸,面子裡子皆輸,實在無用.
但就我的認知而言,其實學歷本來就不該與金錢相互掛勾,
兩者相互間產生相關性,那是在高等教育成為職業訓練所之後,
教育,本來就該有其超然於經濟與社會之外的獨立性,
教育的本身就該是目的,而不該附加任何的額外bonus在其中,
是故,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對於博士而言,
博士等高學歷本來就不該與賺錢多寡及職場競爭力劃上相關性,
充其量攻讀博士學位只是對於該學門有相當的堅持與執著,
希望透過一己的力量,能夠讓這個學門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已,
所以,與其說唸博士的都比較聰明,比較有能力,
還不如說博士生都比一般人還要具備鑽牛角尖的性格比較貼切.
所以說,博士連初考的考不上沒甚麼好意外的,
這代表的或許不是技不如人,
而可能是他的思辨能力早已超越那種記憶式的框架,
就像以前高中時代,叔叔從美國回來在台大電機系擔任客座教授時,
當他教導我高中物理時,每每解法都相當奇特,根本不符合高中考試之用,
我想他倘若考高中物理還可能會不及格呢?
(因為他的解法都很複雜,考試時間根本不夠用)
難道我們就能輕易下標題,說到"台大教授考輸高中學生"嗎?
又譬如我英文不好,學校畢業規定必須通過中高級英檢,
對我而言可能是天方夜譚,但聽說很多國高中生早就通過英檢中高級,
難道我不如那些國高中生嗎?
就英文方面,或許是吧!但人的智識就只是英文嗎?
用以偏概全的論點來作標題闡述,
除了聳動與媚俗之外,我實在看不出甚麼其他功能...
綜言之,術業有專攻,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人才能夠適得其所才是理想,
然而,可惜的是,在金錢誘惑的趨勢下,
這樣的適得其所已經遭到了若干程度的扭曲,
打從大學選系所開始,到就業市場一昧求穩求安定的心態,
都反映出金錢成為社會唯一價值的趨向.
循此角度來看高學歷搶低階工作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但誠如羅爾斯(John Rawls)所謂的天賦隨機論,
每一種天賦其實都存在其價值,但其價值是否呈現,
就看你是否處在一個能讓你發揮天賦的社會.
就像今日電子資訊時代,
具備這方面智識的人們能獲得金錢上的滿足,
那是基於社會上的需要而來,
倘若有那麼一天,大家開始厭惡起3C產品,
那這些原先具備賺錢智識的人們,也就自然會跟著沒落了.
相當弔詭吧!畢竟那批科技新貴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但一旦社會不再重視資訊科技,自然也就無用了.
就像日本大地震震出的核子危機一般,
也許核子工程本來還算是個熱門的科系,
但倘若在日本地震之後,各國開始反思核子能源的運用,
決定銷毀一切的核子裝置,
則核子工程之後只能流於學術上的論辯而無法經濟效益化,
那還不從熱門變成冷門嗎?
所以說,任何的知識都有它的價值,
但價值的展現端賴自己是否處在懂得重視該知識的社會中,
或說現階段功利社會的基礎下,
諸如社會科學與倫理學絲毫不被重視,
畢竟那些某種程度都只是阻擋個人逐利的障礙,
但又有誰能夠預料,
在未來的某一天,
當功利社會發展至極,開始回歸以力服人的原始樣態時,
那種希冀藉由倫理道德規範的籲求不會重新出現呢?
也許當另一個文藝復興時代再起,
就是人文學科重歸主流價值的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