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JPG

熱衷於「轉型正義」的人士,本片有著相當強烈的後座力,

敘述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荼毒猶太人的戲碼,氛圍頗悶本就可以預期,

但難得的是,在沉悶的情境當中,細緻化的演繹過程,讓全片充滿著詭譎的劇情,

畢竟「伴君如伴虎」,您永遠不會知道納粹軍官下一刻的權威作為,

說不定一言不合的,被俘虜的主角便小命難保。

正是處在如是朝不保夕的窘迫,

讓觀影著一顆心懸在情節當中,直至謝幕猶無法自拔。

 

語言,究竟該如何界定之,

本片著實給予兩個核心的命題:「溝通」與「傳承」。

言說的根本,在於同他者對話,

只要存在著對話的功能,則該語言便有其效用,

縱然只存在於兩人間的溝通,對各該受用者來說,它都是有用的存在。

其次,語言同樣在於文化存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它或許不再為當代人所週知廣用,但為求釐清彼時的文化情境與生活風貌,

藉由語言的保存,輔以其他考古手段的運用,才有機會完整還原舊時的真實,

讓後代有機會從歷史的殷鑑中學到教訓,促使人類不再走上同樣的軌跡。

 

時下有許多對於幾近絕跡、弱勢語言的謬誤認知,

泰半皆是未能全面省視上述兩個核心而引致。

一如只剩下幾百人使用的罕見民族語言,

每年編列預算進行推廣保存,真有其必要麼?

諸此質疑不難想見,總是在預算求效用的前提下,

已然無人用以溝通的語言,似乎顯得可有可無,好像消失了也無所謂,

但這顯然是缺乏著傳承的體察,漠視文化薪傳的意義。

即便世上曾經有過數不清的種族,

但能夠多保留一分人類存在的事實,

讓人們多累積一點先人奮鬥的歷程軌跡,都該是好的吧!

 

尤有甚者,本片更深層的意涵,發生在最終的結局,

當主角將賴以在集中營謀生的字根記憶法,

重新拼湊出二千餘名猶太俘虜者的姓名,

箇中震懾人心的效果,迄今仍令自己無法平復。

誠如主角與軍官的對話,

「他們(指俘虜)不是沒有名字,而是被剝奪而已」,

每個個體都該被同等的珍視,又歷史真相始終等待著還原,

主角以隱藏俘虜姓名的方式,等待著盟軍的救援,

隱喻著多少在威權統治期間的無名事蹟,

企盼著轉型正義來臨的那一朝,獲致真相大白的轉譯。

那是無上的價值,亦是廣大受害的無名氏,

對人類所能做出的卑微貢獻。

電影結局顯得淒涼,但無疑也在警惕著大家,

類似的歷史悲劇,切莫重蹈覆轍。

 

循著轉譯的理路,回過頭來端看我們的「轉型正義」,

轉型,真的正義了麼?

有沒有猶原被埋沒在字根之間、尚未被還原的真相呢?

悲劇,分野的依據,

當為受害者與加害者兩造,而非從族群的異同區分,

並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相同族群亦有惡者,不同族群則同樣有著時代下的悲情。

就以228為例,眼下看來,早已成為一部政治提款機,

大家更多的,是從族群對立的觀點解讀,

而較少著墨在同一個情境之下,受害者其實並沒有鮮明的分野。

儘管非歷史研究者,

但始終記得爺爺(民國16年生)在聊到228事件時,

說著初期外省朋友被追打、如何央求本省籍友人收留的慘況,

直至後來國民軍開始介入鎮壓,

情勢才全然扭轉,本省籍始遭受全面性的毒手。

或許從宏觀的族群析之,

就數量而言,本省籍受害者遠高於外省籍,

但更細緻的觀察,隱藏在每一名無名氏背後的故事,

卻都是獨一無二、且攸關其家庭親友,無可取代的回憶,

試問可以如此大而化之的無視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