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美圖.JPG

對照今昔的家庭關係,

相信大家都會存有著相同的感受,

覺得當下的親情倫理顯得漠然,不若過往那般熱絡。

不少人歸因於社會變遷下之必然,

認為在都市化的衝擊下,

小家庭趨化解構了既有的大家族結構,

在成員簡單化的情況下,

自然彼此間的關係也就顯得疏遠。

 

如此說法,某種程度解釋了傳統大家族彼此不相往來的現況,

但卻未能充分說明,何以在小家庭內部成員之間,

所呈現出來的關係,同樣是相對陌生呢?

顯見尚有另種因素,驅使得親情關係從緊密到緊張,

個人認為,答案...在於個體自由意識崛起所引致。

 

過去,在傳統家庭倫理的制約下,

每個角色皆被賦予某種高度,

諸如長輩對晚輩、丈夫對妻子、姐姐對妹妹、主人對僕人等,

彼此之間皆在倫理制度的安排下,有著明確的分工角色。

縱然對於角色有著再多的不滿,心下渴望著掙脫角色下的束縛,

但在傳統社會價值依舊深具宰制力的壓迫下,

任何的嚮往,最終也只能付諸東流,

並不時自我安慰著"既來之則安之"的說法,

安於扮演著那個被倫理繩線套操作傀儡角色。

 

如今,在個人自由意識當道的當下,

每個人皆深受平等價值的洗禮,在這股浪潮捲入家庭關係之中,

則首當其衝的,自然便是既有層級式的倫理角色安排。

在凡事講道理取代排資論輩的情境下,

個人只要在家庭互動間有所爭執,

往往直白的不吐不快,完全不若過往以和為貴般的忍讓,

這才讓家庭關係逐漸從熱絡轉向陌然的主因。

畢竟,人與人相處之間,本來就是具有衝突性的,

更況是利害相關的家人,此間的零和競合相形下更為激烈;

過往礙於倫理制約,才顯露著表象上的相親相愛樣貌,

一旦傳統價值的主宰力褪去,

個人得以解開身上所背負的角色束縛,

那種相互為戰的本性,自然也就一一顯露出來,

成為一幅最真實、卻也最為駭人的親情浮世繪。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乃法國鬼才導演馮斯瓦歐容(François Ozon)的經典歌舞推理片,

敘述在團圓氛圍濃郁的耶誕時分,一家人分別從不同地方齊歸家園,

卻在眾人齊聚的當晚,傳出家中男主人的死訊,

自此開啟了一家人彼此猜忌、互揭瘡疤的攻訐歷程。

過程中,每個人詳述著當晚的行蹤,

讓人發現到,原來每個人皆曾在男主人死亡前與之接觸;

更驚人的還在後頭,每個人相互之間都知悉對方的秘密,

但先前卻未曾透露,直至今時今日才做為籌碼來相互傷害。

最終結局,我想只要看過阿嘉莎克莉絲蒂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朋友,應該就約略可以猜到:

八名女性都曾對男主人,有過程度不等的情緒勒索行徑,

致使其生無可戀,在女兒的建議下,設了一個詐死的局,

讓家人們底心下的真實面貌,在毫無約制的情境下一一現形。

 

本片集結彼時當紅的老中青8位女星,

包括Emmanuelle Beart、Isabelle Huppert、Virginie Ledoyen、

Catherine Deneuve、Fanny Ardant、Ludivine Sagnier、

Firmine Richard、Danielle Darrieux,

更特別的,是8位女演員共同獲得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藝術成就獎",

經典傳奇性可見一斑。

故事儘管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線,讓推理的元素顯得雜亂無章,

但或許推理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藉由各個角色所述說的線索當中,

體察各該成員在家庭中所面臨的抑鬱情緒,

對比著裡頭穿插的輕快舞曲,

為整個家庭存在親密與陌離的二元關係,做了最佳的詮釋。

 

尤為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的結局,

男主人在詐死之後,見識到家庭和諧之下的勾心鬥角,

讓他毅然在醒來的瞬間,假戲真做,選擇舉槍自盡。

很遺憾的,電影或許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

面對著親情,人們總喜歡以"麥計較"來自我說服,

希冀彼此在血緣關係的連結下,維持著表象上的和平狀態。

此乃截因於一旦將裹腳布掀開,

當我們看見了相互間的真實心思,

那機關算盡的醜態,終將令人不忍卒睹,

甚或不再有勇氣加以面對。

 

這就是"家",一種來自於血緣連結的陌生關係。

或許與您心中對於"家"的印象大異其趣,

但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從不懷疑就是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