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彭文稿.JPG

文藝創作之美,

在於用字遣詞、精巧運鏡下所帶給人們的悸動,

誘發著閱聽大眾底心下對於慾望的渴求,

繼而深受其字裡行間所注入的氛圍感染,

充分感受著精神食糧上的豐足。

 

由此觀之,創作本身僅僅是一種觸媒的元素,

其本身儘管存在著作者個人的自我意志,

但經閱聽者細心咀嚼後,在個人心中所留存的,

乃截然是內心既有情愫的重新排序,

而無涉作者本身所期欲帶給讀者的潛在意識型態為何。

 

換言之,讀後感往往是內生的,而非作者所強加,

感觸係在兩相思維的激盪之下,循著自我意志所確立的結果,

於是乎,作者在創作中所希冀植入的意念,

甚或是其個人私領域下的生活樣態為何,

坦白說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然而,可惜的是,

在大眾傳播發達、褒貶點評興盛的年代,

單單檯面上的創作本身早已無法滿足閱聽大眾;

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人們更希冀去了解的,

是創作者本身,究竟是否真如其文字中所呈現出來的,

那般聖潔高雅、道德修為直臻殿堂的賢者。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則對其景仰般的崇拜,

將可望進階至宗教般的狂熱;

相反的,當一朝被證實其人根本表裡不一、甚至是個衣冠禽獸,

做著與當下道德規範所不容許的禁忌,

則縱然在讀者心下構築膜拜式的宗廟,

恐怕將陷入一朝崩解的危機;

而原初被認定為唯美優雅的文藻,

也將轉而被貶為一文不值,成為汙穢濁流的代名詞,

從此掃入歷史的灰燼。

 

基此,倘若您是作家的愛戴者,手中握有其手札,

裡頭記載著的創作歷程,盡是些挑戰道德極限的禁忌,

在種種高雅脫俗的文字底下,竟是源自於肉慾橫陳的錯愛糾葛,

試問您是否會願意將這些事實公諸於世、接受世人的檢驗呢?

抑或在愛屋及烏的心思下,即便治生命終了的那一刻,

也勢必要將秘密帶進棺材呢?

箇中的天人交戰,正是本片所期欲述說的心境。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Henry James的同名短片小說,

敘述專門評論知名作家阿斯彭作品的莫頓,

在聽聞莫頓年邁的情婦朱莉安娜手中握有莫頓生前未公開的手稿,

為求更進一步了解阿斯彭的生平,於是主動前往其宅邸,

假借投宿的名義,試圖探詢手稿的下落。

無奈,當朱莉安娜知悉其來意後,

擔憂著阿斯彭多采多姿的私生活,將無法為道德規範所見容,

屆時恐將影響其聲譽,讓其創作淪為邪物,

因而至其死亡的那一刻,都未將手稿交予莫頓。

在朱莉安娜過世後,姪女蒂娜在整理遺物時,閱讀了留存的手稿,

當中詳細記載著阿斯彭的同性戀傾向,

許多創作文字,看似對朱莉安娜的思念情懷,

事實上皆是緬懷愛人同志而來;

復以日後拋棄朱莉安娜、任其孩子夭折的狼心舉措,

都讓箇中的文字創作顯得廉價不堪。

基此,蒂娜最終選擇將手稿燒毀,

儘管永遠湮滅了真相,但卻也使阿斯彭雋永的文字,得以傳頌千古。

 

讓真相永遠石沉大海,是否陷讀者於不義呢?

我想見仁見智。

但回歸到現實,端看諸如作家苦苓、林清玄、九把刀,

以及廣大的部落客聞人們,因著移情別戀乃至於婚外情等事件,

便遭受四面八方的輿論撻伐與道德譴責,被認定為表裡不一,

其精湛的創作連帶亦受波及,被貶得一無是處。

試問換做是您,膽敢讓創作底下的私領域公開給大眾審視麼?

 

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創作與其人之間,有始終如一的必要性麼?

循著本文最初的論點,文字或只不過是誘發個人緒思的工具,

只要達致這樣的功能性,那便是一部值得被禮讚的創作。

至於這些文字如何被堆砌而來,

是作者表達自我真實心聲,

抑或歷經酒池肉林般的墮落,方能頓悟的體驗,

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尤有甚者,假若創作的背後,

是經由離經叛道的極致淬鍊得之,

那或許我們更該給作者抱以掌聲,

畢竟他身先士卒的嘗試,

挑戰著常人怯於跨越的道德禁忌,

藉以帶給人們所不能及的經驗分享,不該鼓鼓掌麼?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