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死.JPG

自由主義始終論辯著的哲學問題,在於究竟自由意識是否存在?

倘若真有自由意識,則各種人權天賦的假說才能自我證成,

相反的,如果自由存有絲毫的模糊空間,

甚或根本沒有形而上的至高位階,

則不論眼前所及的自由多麼廣泛,充其量都不可能是絕對性的存在。

 

證成自由意識的至高性,最為著名的立論,應屬康德(Immanuel Kant)。

康德的「真自由」認為,儘管人們服膺著某些做人處事的準則,

看似是受到道德規約拘束的,

然而,只要這些規範與個人的意志相通,

則遵守之豈非等同於順從自己的心意,

如此重合的結果,便與出於個人的自由意識相仿。

但是,到底這些個人意志下的規則,是如何擴及至普羅大眾,

讓社會集體皆願意遵守同一套作為準則,顯然康德並無進一步闡釋。

 

類似的概念,影響著其後契約論的政治哲學發展,

直至羅爾斯(John Rawls)發表「正義論」,提出「無知之幕」的概念,

假設在前社會時代,人類依循原始理性,在自我意識下選擇各種規約,

彙集而成類似於憲法的制度後,待解開無知之幕,

隨即開始由自我意識建構下的集體生活。

乍看羅爾斯的論點,似乎有那麼點強詞奪理,

畢竟哪有自由意識是沒有後悔條款的?

但確實站在哲學思辨的角度,諸此的推論,確實是著無庸義的。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宗教的場域中,

事實上無時無刻都在希冀仿效建構近似於羅爾斯的無知之幕-

藉由對來生的未知、對死亡的恐懼,

誘發著個人原始慾望,一步步構築宗教膜拜的規則。

當您走入其所設定的框架,不自覺的就被認知為乃自由意識的首肯,

至於「迷信之幕」的真相掀開後,究竟是否能夠直臻極樂彼岸,

是否合乎當初的預期,根本不是宗教所設定的目的。

屆時想要推翻當初的虔誠,恐怕為時已晚,

畢竟早已陷落到其儀式的套路之中,顯得無可自拔。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對夫妻相偕至東南亞小島渡假,一覺醒來,

發覺周遭環境的各種詭異情景,於是開始回想前一晚的行程當中,

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引致陷入困境。

偶然拿起手機播放影片,愕然秀出一段丈夫親手埋葬妻子的片段,

隨後接連的詭異橋段,處處暗示著妻子已死的訊息。

直至最後上了祭壇,村民們口中直嚷嚷著妻子是出於自由意識、自願作為祭品的,

藉以幫助小島度過颶風的侵襲,這不免讓妻子不免納悶,

到底是甚麼時候同意作為獻祭供品。

 

該段緣由鋪陳的有些凌亂,看似有種冥冥中的鬼魅作怪

但更有可能的,是丈夫早罹患絕症,

邀妻子前來小島度假,為的是重溫彼此最後的甜蜜。

而妻子在知悉原委後,

選擇相信村民們的膜拜儀式,期盼換取丈夫重拾健康。

無奈弄巧成拙,遭到村民們共同算計,自己淪為拯救眾人的救贖。

但迷信終究只是一種集體催眠,哪能敵得過大自然的力量呢?

儘管獻祭成功,妻子在島上亡故,

但全島仍舊沒能走出厄運,難逃覆滅的宿命。

 

看完電影後,大家不覺得,其實宗教就是一種集體欺瞞的模式麼?

好似買股票投資般,總是用隱惡揚善的心態,

只說自己賺了多少,而從不對損失有過隻字片語。

宗教亦然,向神祉禱告靈驗的,成為神明的大外宣,

對外向世人宣告祂的神蹟,藉此壯大其下信眾;

至於許願落空的,則從未對神有過怨懟,

只是不對的檢討自己哪個環節沒做對,才不被神所青睞。

就這樣,被篩選過的善行一再的蓄積流傳,

所謂的神威也就焉然而生,

殊不知這一切根本自然來去,本來就是個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