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會需要到嗎?』

『報告委員,明日是單獨一次會,不到的話,國會評鑑會扣分,

   如果想拚優秀立委,就得來簽到,但七點簽到後就可離開。』

『好,那請司機七點備車,我簽完要趕快回去跑攤…』

 

作為一名國會助理,類似的對話,已成為工作間的日常,

屢屢看著委員們為了簽到一事而往來奔波,遑論由國家支應的高鐵費用高昂,

單純只是覺得這種『為簽到而簽到』、擺明形式主義的作風,實在令人莞爾。

然無奈的是,偏偏就是有國會評鑑團體,將簽到記錄作為考核的標準項目,

讓如此幾近荒謬的怪誕事,頻仍的上演著。

每每看著新會期甫開始、國會評鑑團體公布優秀立委的頒獎典禮上,

獲獎委員們手拿著獎狀、沾沾自喜的模樣,更令人不忍卒睹,

何時掌管台灣國家政策脈動的立委諸公們,

儼然變得像小學生般、以考試考一百分而自我滿足呢?

又這種拿獎狀等同於優等生的行徑,某種程度,

難道不覺得與過往台灣備受詬病的填鴨教育如出一轍麼?

我們真要讓這樣的遺毒,蔓延至國會殿堂之上麼?

 

誠然,站在一個客觀公立的評鑑團體而言,訂立相應的審核標準確有其必要,

然這些一字排開、悉數以量化作為評量項目的KPI模式,

其實看在助理的眼中,根本就是復刻當過兵男孩的共同記憶:

『一切都是可以做出來的。』

坦白說,評鑑團體與立院之間的互動管道相當暢通,

屢屢會來到立院與助理們座談,

因此,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助理之間拱委員搏優秀立委的『葵花寶典』:

譬如,缺少法律提案,就隨手編寫所謂的『垃圾提案』,

僅僅修改現行法條中的單位名稱或若干字眼,

又或從既有法規中挑出有罰則的條文,

在沒有立論根據的罰則上做調整,便得以濫竽充數的作為評鑑案源。

或許評鑑團體確有注意到類似的歪風,

但在不願介入委員提案權限評判的前提下,

也僅能概括接受這種為提案而提案、純粹衝業績式的做法。

我直是想問:

類似的法律修正案,除了領獎狀的用途外,究竟對全民有何益處呢?

 

在國會評鑑結果普遍獲得立委的重視後,整個立法院的各委員辦公室,

就像是座KPI工廠,盡皆朝著每會期的桂冠邁進。

不可諱言的,此舉大大提升了立委著重在國會問政的比重,

也符合著評鑑團體自許以『憲法所賦予的職權』在監督立委職責。

然而,在葉宜津、李俊俋等多次榮獲優秀立委,

卻在黨內初選中落敗的案例看來,不禁令人反思:

將立委職責做到盡善盡美,顯然並不足以成為連任的保證,

少了在地方勤走的痕跡,同樣可能遭到選民的揚棄,

證明了國會評鑑團體未能深刻的體認到:

從現實面來,比實踐憲法更為重要的,是人民的賦權,

『選不上,沒得選,再優秀亦枉然』。

 

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制趨化下,小選區的經營模式,

讓立委倘若期欲持續在地方上的支持度,

就無可免俗的必須與地方議員層級者,競逐大抵相同的選區範圍。

舉凡公祭捻香、節慶活動、廟會祭典等民俗禮儀,皆必須親自到場致意,

未能親臨,多少便會讓鄉親感到未受重視而失去選票支持。

然而,民間活動皆有其固定的時間,

北部委員或許在國會質詢後,尚能接續早場的各項行程,

但中南部委員即便搶到頭香首位質詢,往往再回到選區,

也已是午後的事了,喪失了許多經營選區的機會。

端看立委們質詢結束,就立馬趕著備車回到選區跑攤的匆忙神態,

就可以知道國會評鑑與真正賦權給立委的地方政治生態,有著天壤之別。

換言之,存在著地域性差異的前提下,

評鑑團體卻將質詢做了『口頭質詢』與『書面質詢』的差別化處理,

口頭分數較高而書面較低,但其結果都是針對政府單位的政策針砭,

效果相仿,卻何以當面詢問就比較吃香呢?如是的評鑑真的合理麼?

顯然,全國各縣市樣態不同,立委所面臨到的政治挑戰亦不相同,

徒然的援引同一套標準來評價立委職權行使,只是將立委的權力行使,

僵固在特定的運作模式,宛若舊時代的填鴨教育,

將百樣學子用同一套教育方式來套用,結果如何,我想自不待言。

 

誠然,國會評鑑團體或許也意識到該量化評量所引致的偏差,

近期希冀朝著引入更多質化項目來衡平,

加入了公民監督評鑑的選項,讓全民都能參與評鑑機制,

企求在量化之外,找到一條同樣公平公正公開的蹊徑。

然而,追根究柢的問題,在於評鑑團體對於本身的定位與認知,

乃將自己視為一個客觀的平台建構,而無意擔綱起主觀裁判者的角色。

但政治向來是進了廚房就不要怕髒的事務,

不願對自我評價肩負政治責任的結果,

終究只會讓評鑑淪為立委們用以選舉廣宣的工具。

量化式的評鑑總有其窠臼,當所有評分機制悉數透明公開,

當遊戲規則被掌握,當所有助理們都懂得衝案量,

恐怕到最終人人都是優秀立委,鑑別度何在呢?

這真的是人民所想要的立委模樣麼?

還是這只是國會評鑑所希冀的結果,

將立委們都馴服成為單向度的人,

成為他們自己主觀認知、卻昧於政治生態下的『優秀立委』。

 

*本文同步刊登在風傳媒"觀點投書":

  https://www.storm.mg/article/1757217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