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完美的推理劇鋪陳,宛若催眠的手法般,
開頭之初給予極為強烈的暗示,讓影迷們先入為主地認為,
情節就該朝著某個明確的方向演繹,而後再循著居間的轉折,
讓進入到劇情中的人們逐漸從執念中甦醒,
直到最終謎底揭曉之際,敲響了警鐘,
從催眠狀態中回復,而後對於整個過程嘖嘖稱奇。
然而,這樣的完美推理情境,容易營造麼?
端看那麼多爛尾的推理劇作,就可以了解到它的艱難所在。
就我的解析,引致鋪梗失敗的原因有二:
一是強烈暗示如何在不經意中落下,又如何與主線劇情毫無相關,
才能不留痕跡的在劇迷心中烙下深刻的刻板印象,
擘劃出虛構的推理主線,但事實上卻與真正的故事不存在關聯,
純粹只是作為煙霧彈的目的存在;
二是轉折的關鍵點如何不違和的達到逆轉結局的功能,
讓劇迷在強迫接受到翻轉的情節之後,不覺得根本是在觀賞另部劇作,
甚至打從心底感到故事鋪成極其合理,才能構成一齣膾炙人口的推理劇。
毫無疑問的,本片符合著前述所提及的完美推理情境,當結局揭曉時,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前田敦子主演的『愛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
還記得『愛』片剛開始男主角從肥宅一秒變小鮮肉的過場畫面麼?
該畫面令多數影迷先入為主的認為兩者是同一人
(就像過往台版武俠劇喜歡用的『十八年後…』),
因而在觀賞全劇的時候,總是以一個人的觀點去推想,
以為男主角變了心,卻沒料到,真相是女主角從頭至尾都腳踏兩條船。
當時在結局揭曉之際,令自己印象超級深刻,
也讓該片名列在自己所鍾愛的片單當中。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相仿的,本片情節也存在著同樣的障眼法,
最初小女孩被社工人員帶走的橋段,
讓人先入為主的未對女主角前往銀行貸款的舉措有所質疑,
但事實上根本與劇情無涉。
而後,在故事轉折之處,鋪梗頗為精妙,
在代表歹徒與警方交涉的過程,設下了字碼的閱讀規則,
讓警方得以因此循線瓦解威脅其與女兒的惡勢力,
讓一切都掌握在主角的股掌之間。
小評本片,故事結構相當完整,作為推理劇作亦令人耳目一新,
但就是悶了點;倘若情節可以更為緊湊,相信會更增添可看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