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刑正義,在網路肉搜的時代,尤為流行。
群眾往往根據幾個XX公社的爆料影片,
瞧見加害者正在痛毆被害人的畫面,
便先入為主的認為掌握了鐵證如山的證據,
在正義感的驅使下,
(當然更多可能是基於湊熱鬧或唯恐天下不亂)
展開一系列循線肉搜的過程,
繼而揪眾前往叫囂嗆聲,揚言給當事人一個教訓,
務必將不義之事撥亂反正。
然而,如同俗話所說
"種甚麼因,得甚麼果"、"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在彼此毫無瓜葛、無冤無仇的情況下,
要說兩個陌生人會相殘至往死裡打的地步,
恐怕也係屬罕見,期間必然另藏有不可告人的隱情。
既是隱情,就代表著其無法透過爆料的管道被公諸於世,
而人們就這樣的在片面式的訊息之下,
在未知確切真相之前,僅僅憑著某方的爆料資訊,
便驟然做出種種私刑的舉措,豈非不智之舉麼?
對於毫無相關的人士而言,
因著資訊謬誤而導致判斷偏差,
頂多是摸摸鼻子自認倒楣便罷;
但就當事人的親人而言,
當家人遭受暴力傷害,坐實的成為事件中的受害者之際,
心下的憤恨、那種期欲將兇手除之而後快的衝動,可以理解。
怎料在抽絲剝繭、一步步的完成復仇之路的進程後,
接續所獲知的真相,卻是讓家人從受害者晉身為加害人;
角色上的轉換,在在衝擊著自我內心的道德價值觀,
或許心下不時有著衝動,希冀將真相浮上檯面,力求水落石出,
但基於親情間的牽絆,即便家人再有著怎麼樣的不是之處,
仍舊必須給予最大的包容與支持。
於是在歷經道德與親情的天人交戰後,
選擇讓不可告人的真相石沉大海,也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了。
這並非自我道德感的籲求不夠強烈,
而是站在親情價值的跟前,
任何人都將選擇盲目的視而不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Jaime的兒子Marcos在夜店外遭到一群青少年圍毆重傷,
Jaime找到了一支圍毆當時的影片,在呈交給警察單位未果後,
決定自己循線展開一場復仇計畫,一一的揪出加害者,
並藉由自己的方式,給予刑度不等的對待。
然而,就在其完成復仇大計、認為給兒子一個交代後,
Marcos的前女友Andrea,卻交給Jaime另一段影片,
裡頭是當晚在被圍毆之前,Marcos因不滿Andrea提出分手,
夥同一群朋友輪流侵犯Andrea的畫面。
Marcos原想用此段影片要脅Andrea繼續交往,
沒想到隨後卻被Andrea的現任男友找人毒打一頓而性命垂危。
知悉真相的Jaime,臉上滿是對先前的復仇感到懊惱,
但看著Marcos的惡行惡狀,卻又令他不願相信,
畫面中的施暴者是自己的孩子。
於是選擇將這段關鍵真相影片刪除,讓真相永遠石沉大海,
即便Marcos就此逝去,至少也能在其死後留下個美名。
本片乃標準西班牙式風格,慢條斯理的步調,
讓人昏昏欲睡的節奏,搭配著駭人結局來進行。
唯本片不若幾部經典西班牙懸疑片的扣人心弦,
僅僅端看著爆氣的父親,如何一一的解決圍毆者,
並靜靜的等待著結局的揭曉。
情節的衝突點設計得挺好,
讓人們折衝在親情與道德之間的價值煎熬,
可惜真相來得太遲,在尚未醞釀相關情緒之前,
便已然悄悄的落幕,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竟之感,
假若能夠多點篇幅處理真相所帶來的震撼,或許會更具可看性吧!
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Jaime拿著搶奪而來的圍毆影片,
再三央求警方檢視,好進一步循線逮人之際,
警方卻以法律為允許觀看來路不明的證據而予以拒絕。
乍看或許會覺得警方的偵辦總是顢頇,
往往讓案件偵辦牛步化;
但以本片的結果論觀之,假若當初警方檢視了該段影片,
完全的被強烈的影像誤導著偵辦方向,
則真相豈不是永遠無法被揭露麼?
易言之,警方依循著程序正義辦案,乃基於全觀性的考量,
倘若其偵辦模式也同坊間的私法正義般的,
逞一時之勇,見到黑影便開槍,
非但確實的真相無法水落石出,
大眾心中最渴望的正義,恐怕也因此而無法彰顯,
豈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