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浪漫.JPG

"唯有懂得了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上妳。"

這句再通俗不過的勵志語,正是本片的精髓,

換言之,電影除了帶給您典型的美式喜劇情節外,

似乎沒有更多令人出乎意料的劇情發展。

 

不過呢!"愛自己..."的這種神話般的基調,

就如同"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

"要努力才會成功"之流的座右銘,

都可謂之為當代最經典、自我安慰系的幹話。

其實打從本片選角開始,就已經破功,

坦白說,按劇中主角的設定,

乃一個從小喜歡觀賞浪漫愛情電影、

卻在現實中無法感受到絲毫被愛感受的女孩;

類似的角色,其實可以是任何特徵的女性,

但電影特別選了豐腴女性擔綱演出,

事實上已然心存著

"豐腴相對無法獲得幸福,在愛情路上往往走得坎坷"

的刻版印象。

倘若連編導的劇組自己都不相信故事下的神話,

試問現實世界的種種異樣眼光,

又如何能成就綺麗的愛情童話呢?

 

再則,以主角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來說,

即便在好萊塢闖出了不小的名氣,

但端看其曾經演出的電影清單,

幾乎清一色都是擔綱女配角的角色,

並且戲劇類型皆為喜劇類別,無法脫離搞笑的格局。

試問即便她再怎麼愛自己,了解自己的能耐,

真有導演會願意選她來擔綱愛情文藝片的主角嗎?

基於商業考量,我不認為會有任何導演作此狂想...

這無涉任何性別或身材上的歧視,

而是現實世界的審美觀就是如此殘酷,

即便觀點下的價值觀本身就存在謬誤,

但似乎也絕非單單以"愛自己"作自我安慰便可迎刃而解。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從小喜歡電影"麻雀變鳳凰"等浪漫愛情電影的娜塔莉,

因著自己的豐腴身材,從小到大對自己都缺乏自信,

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備受異樣眼光看待,

繼而為了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選擇了以爛好人的性格處世。

至於愛情,也早在一路走來的坎坷歷程中,不再有任何期待,

長大後對於浪漫愛情故事中灑狗血的情節,反而顯得嗤之以鼻。

 

某一日,在一場意外中昏迷的娜塔莉,

醒來後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隨後才意識到自己穿越至一部浪漫愛情故事當中,

裡頭的角色皆為現實中自己的周遭友人,

讓她開始了一段備受眾星拱月禮遇的夢幻戀曲。

故事中,她最初所心儀的對象,儘管深愛著她,

頻頻對其獻殷勤,但結果卻是希冀利用她、操控她,

完全不若當初所想象的那般美好。

反倒是過去陪伴她同在的異性閨蜜,

在故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讓她開始顯得吃味,這才體悟到對方的重要性,

並對於自己因缺乏自信而頻頻拒絕對方感到惋惜,

決定在夢醒之後,開始做個有自信的人,不再渾渾噩噩。

 

回歸到電影劇情,浪漫愛情故事之所以美好,

乃截因於其將感情世界中亟需折衝的橋段抽離,

致使留下來的情節,都是最綺麗而浪漫的情事,

儘管令人欣羨,但著實卻顯得不夠踏實。

每個人在愛情世界中,

都希望自己是個擁有完全權力的主宰者,

期欲得以絲毫無須付出任何代價的,

去主導對方遂行自我的意志行事,

創造出一個屬於個人的完美戀情,

而這恰好是浪漫愛情電影所得以滿足諸此慾求的部分。

但假若身為愛人的對方也做如是想,

則箇中所浮現的衝突成本,又該由誰來承擔呢?

顯然,每個人都想當王的世界,是個不存在的空集合,

亦是自我相互毀滅的恐怖情境,一點都不浪漫。

 

難道不是嗎?

以電影中的娜塔莉為例,

一心一意想著有個像"麻雀變鳳凰"李察吉爾般的高富帥愛自己,

但真當了高富帥的女友後,享受著被當成女王般無微不至的呵護,

只是需要小小的放棄自我當下的工作,就可繼續當個少奶奶,

就開始嚷嚷著女性自主權云云,表示無法接受戀人對其人生的蔑視。

顯然,一方面想著當貴婦人生,另方面又不願放棄跪婦職場,

甚麼都想要的矛盾結局,往往就是甚麼都要不到吧!

或許唯有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才能真正的擺脫渾渾噩噩的境遇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