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原諒我嗎.JPG

每個人在看待名氣與才氣之間的距離,

或總是不免陷入一種名實相符的迷思之中:

端看著時下的一些聞人,名氣挺響亮的,

但著作卻讓人覺得普普,頗有名不符實之感;

反倒是沒沒無聞的素人,全然名不見經傳,

然從其作品中所展露出來的光芒,卻是異常耀眼。

 

兩相對照,境遇的天差地遠,令人有種懷才不遇的慨歎;

對當事人而言,看著無料的空心菜大紅大紫,

真材實料的自己卻無人聞問,心下既妒忌又怨恨的心態,可想而知。

他們或總是想著去證明自我的能耐,

期欲大聲的向世人宣告自我擁有著與名人並駕齊驅的天賦,

但做法上卻不是藉由同樣走上名人從無到有的修羅路,

而是選擇站在名人既有的桂冠之上,

使自己的作品在其光環的庇佑之下問世。

簡單的說,就是以一種贗品的型態出現,

任由這種為社會所不允許的情事,來肯認自我的能力。

然而,循此所確立的褒揚,是真實無偽的麼?

恐怕也是相當令人存疑的吧!

 

即便贗品獲得了大眾一致性的口碑,

但那或也是在名人桂冠羽翼之下的成就,

自我根本無從得知,究竟在各種好評的背後,

所仰仗的,是個人的才氣呢?抑或是他人的名氣呢?

充其量,類似情境下的肯定,只能說是個稱職的代筆,

懂得用心揣摩原作的詞彙與思想,既而產出堪比真跡的著作;

但真要據此來認定其人是否擁有同等的才氣,

恐怕還是得經過殘酷的社會洗禮,才能有所知悉吧!

 

人性總是習慣同情弱者,在才氣與名氣之間,

經常會以質疑的眼光,來看待名人是否名實相符;

但相反的,卻從疼惜的角度,

去憐憫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才氣縱橫卻無人聞問的素人,

並且抱以懷才不遇的感慨。

卻從來鮮少有人去進一步思考:

名人與素人之間,縱使才氣相當,

但此間的差異,乃在於是否經歷社會褒貶的篩選歷程;

名氣絕非偶然,也不存在僥倖的空間,

而是必須秉賦著在集體試煉過程中倖存下來的能耐,

未能頂住社會所賦予的壓力測試,

總想著遺世獨立逃避的心態者,

始終屈居仿真的贗品匠作,或也只是剛好而已。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三項入圍肯定:

最佳女主角:瑪麗莎麥卡錫(Melissa McCarthy)

最佳男配角:理查格蘭特(Richard E. Grant)

最佳改編劇本

故事改編自著名作家李·伊斯瑞爾(Lee Israel)的同名回憶錄,

敘述一名撰寫名人傳記的女作家李,在窮途潦倒之際,

選擇鋌而走險的仿造名人書信販售給收藏家,

獲得相當高的評價,甚至內容被認定為比原作者要來得出色。

但在作家風格各有不同的情況下,她的仿品很快的就被專家識破,

FBI因此介入調查,讓李只能沉寂好一陣子。

其後在友人的建議下,李作了更為大膽的嘗試,

他不再涉入自己的內容,而是去到收藏書信的博物館,

抄寫內容進行仿製,再將真品偷出販售,從過去賣贗品改成兜售真品。

終究還是無法逃過法律的制裁,在坦然向法官表示自己的過錯,

並且表示在過程中獲得鑑賞家的肯定,讓自己了無遺憾。

結局中,李走到一家擺放自己偽造書信的書店,

向店員詢問其價格,對方開出了高價,

並且表示書信是該名作者寫得最優的一張,讓李與有榮焉。

 

顯然,李的才氣,在鑑賞家的褒揚聲中,表露無遺;

但真正導致其懷才不遇的,不在於社會不懂得惜才愛才,

而是其壓根都不曾走出溫暖的舒適圈,

直面的以個人的能耐面對群眾,接受他人最毒舌般的批判。

她總是選擇怯懦的躲在撰寫名人傳記,

乃至於以仿造名人書信的做法,來作為自我肯定的依據,

致使個人才氣始終無法透過社會淬鍊的過程,

轉化為可茲揚名立萬的名氣。

歸咎起問題著癥結點,真是社會漠視下的懷才不遇?

還是自己根本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不堪境遇的成因呢?

 

坦白說,台灣當前的發展,多少陷入到類似懷才不遇的迷思中:

在社會去階級化的過程中,質疑一切權威力量的念頭深植人心,

所涵蓋的範疇,不僅止於過往不合理的政經權力結構,

就連胼手胝足、透過一步一腳印所累積的成就,也同樣遭受無情批判。

諸如時下酸言酸語的批判:

得到諾貝爾獎又如何?...當總統又怎樣?...

教授比較大嗎?...有錢就囂張嗎?...

各種質疑權威的風氣,瀰漫在社會各個角落,

從而使集體不再存有共同的價值判準體系,

只徒留不斷的顛覆批判在其中,

致使社會始終無法站穩穩固的根基向前邁進。

我們總是習慣將具備同等才氣、但在名氣上卻優於個人者,

視為是一種壓迫態勢,必須在破除當中的主從性格之後,

個體才有自由發揮的可能。

但從來不曾想過的,是名氣並非一蹴可幾,

他者同樣都是歷經一番寒徹骨的淬鍊後,才取得不凡的桂冠;

徒然漠視艱辛的過程,而只會看著他人成就加以批判,

此種速食化的社會發展模式,

最終恐將反噬得來不易的根基,頗令人憂心。

 

當然,這並不是要大家選擇被認證的權威,

而是該進一步的思考:

究竟一個被鑑定為真跡的贗品,其獲得褒揚的真正理由,

是那幾可亂真的技術工法呢?抑或出於對原作名氣的禮讚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