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還願"(Devotion)這款遊戲蔚為一場全民運動,
它原本只是繼前作"返校"(Detention)之後,
赤燭公司於Steam遊戲平台所發行的恐怖續作,
如今卻變成是希冀衝一波人氣的政治人物、居家必備的直播利器,
回顧其爆紅的過程,藉以作為本片的前導評論,是再恰當不過了。
衝著"返校"所創造出來的佳績,"還願"的銷售量本就不惡,
但真正使其爆紅的,
自然便是當中揶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為小熊維尼的符咒,
遭到後續遭到大陸網友大加撻伐,
逼使得遊戲的中國代理商與投資者紛紛撤出,
遊戲因此在中國網站下架,激發起台灣人民的同仇敵愾,
並且將之奉為"13億中國人不敢玩"的神作,
使該遊戲從原本諷刺台灣迷信習俗與親情勒索陋習的單純作品,
頓時成為一種無可顛覆的愛國象徵,
瞬間狂賣百萬套,遠遠超乎預期。
坦白說,這樣爆紅的結果,真是當初遊戲公司所預期的嗎?
儘管中國是個言論箝制的國家,但要說單單因著揶揄習近平的彩蛋,
就會遭受到中國官方何等報復性的對待,我想也不盡然;
遊戲在中國下架,以及中國投資者會選擇撤出,
主要不外乎也是礙於中國網民的觀感,
抑或是不願將單純的商業行為與政治操作有所掛勾所致。
然而,在中國網站下架後,當一種遭到打壓的形象產生,
在營造愛國心的氛圍儼然成熟之際,
自然也就讓人多了許多營銷上的想像空間,
畢竟愛國心的操弄,絕對是最廉價而有效的行銷模式。
於是,遑論中國打壓的真實性為何,
既然當下大眾輿論皆認定其為打壓,
站在經營者的角度而言,
遊戲內容已不再是重點,自此打壓的形象才是本體。
接續所販售的,不再是遊戲,
而是撫慰著台灣人所普遍需要的忠誠情操。
這種訴諸於愛國情操的基調,幾乎可說是所向披靡,
端看著本事件後續製作公司所作出的澄清啟示,
說明著習近平符咒純粹是美術工作人員的謬誤,
也許聲明下所言,才是整個事件的真相,
一切都只是出於無心的惡作劇,
希冀帶給玩家莞爾一笑的彩蛋。
然而,在愛台灣的情結正值巔峰之際,
縱然其為真,也不免被解讀為遭受種種壓力,
才作出不得不然的危機處理。
非但無損對該遊戲的支持,
反而因被迫害的角色而更加熱愛,
遑論其真實性與否,
這些都是扶植愛國情操所必須的滋潤養分。
商品的邏輯,相當的微妙,
表象上看似販售其功能性,
但實際上賣的卻是背後的象徵意義。
在社會係集體存在的聚合下,
顯然商品的社會象徵價值往往大過於個人使用功能,
據此讓商品的運營者,
依循著象徵意義的理路規劃行銷途徑,
因而忽視了商品創作者自身的期許,
逼使著創作者必須按照大眾所期欲的意念進行發想,
在個人自由意志遠離的情境中,
構思出狂銷熱賣的口碑之作。
"作自己不情願的事,卻因此獲取豐厚的金錢",
諸此的兩難,成為時下名人們的矛盾情結;
嚮往自由與渴望金錢之間的心理折衝,
經常使其陷落到抑鬱寡歡的境地,
除非在兩個極端上有所取捨,
否則終將在選擇的泥沼中停滯難前,
坐實著一種"窮得只剩下錢"的窘境。
無怪乎名人們在看似擁有了一切桂冠、
穩居人生勝利組的優勢地位下,
尚且都還需要憑藉著作出乖誕行徑與吸毒嗑藥來麻痺自我,
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以虛構情節交敘歷史事件的方式,
講述在校園槍擊喋血事件倖存的女孩瑟萊斯(娜塔莉波曼 飾),
在當時美國社會亟需療傷復原之際,意外的成為一個圖騰,
以受害者之姿,憑藉療癒系的歌喉,一躍成為當紅的歌手。
但作為所謂"愛國女孩"的包袱,背負著許多人道德檢視的眼光,
對正值青春年華、熱情奔放的女孩而言,實在過於沉重。
於是,她開始選擇做自己,創作出迥異於聖歌般的反骨舞曲,
期欲用自己最真實的面貌,讓大眾重新認識自己。
然而,形象的叛逆乖張,實在與最初的聖潔純真相去甚遠,
讓她不再受到青睞,期間顯得星光黯淡,星運也嘎然而止。
多年之後,沉寂已久的瑟萊斯,
重新推出全新作品,並且打算開始巡迴演唱之際,
美國社會卻再次傳出恐怖攻擊事件,
作案的歹徒,使用瑟萊斯在一支MV中的全罩式銀光頭套,
讓瑟萊斯一名,再次躍上新聞版面。
輿論咸將恐攻事件,與瑟萊斯叛逆的作風相提並論,
認為是其助長了人們心中的劣根性;
但對於這樣的指控,瑟萊斯自然無法接受,
直言這是嗜血媒體一貫的作風,
總是無情的想看著巨星的墜落,
總是得在每起犯罪事件的背後,
像獵巫般的,尋找必須扛起責任的眾矢之的。
如此的不公平待遇,她毅然決定對抗到底,
非但未依公司的建議延後巡演,反而是如期演出,
用最真實、最優異的自我,以另種表達方式,
對恐怖攻擊、乃至於嗜血媒體,作出最深沉的控訴。
顯然對於時下新聞媒體的操弄手法,
本片有著相當不以為然的演繹。
如同本文前述所言,
媒體所販售的商品,就是令人感興趣的消息;
消息背後所隱藏的道德價值,乃至於當事人的身心狀態,
根本不是其考量的重點所在,一切僅以點閱率為依歸,
只要能夠誘使閱聽大眾動動滑鼠的,就是一則絕佳的新聞商品。
然而,製造話題著實也沒有想像中容易,
有時候需憑藉著時事而起,依循著話題人物的軌跡前進;
為了延續討論的熱度,不讓得之不易的訊息嘎然而止,
媒體往往練就一身"養套殺"的功力:
先藉由無預期的時事走向,鎖定新聞操作的標的物;
繼而製造相關報導,維持話題人物的熱度;
最後在以跟搜的方式,挖出其人的負面訊息,再創新聞的點閱高峰。
如此將一則簡單的人物訊息,分作三階段處理的模式,
讓點閱率直衝三倍有餘,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當事人在歷經"養套殺"修羅路後的死活,
根本從來就不是新聞從業人員所在乎的問題,
說是"嗜血",似乎一點都不為過吧!
*坦白說,本片劇情平鋪直敘,沒有激發太扣人心弦的高潮迭起,
但最終的那場演場會,顯然才是箇中的亮點,
像極了現場的Live演出,讓人彷若置身其中,臨場感十足。
從不知道娜塔莉波曼詮釋起歌手,居然如此得心應手,
彷彿自己就是歌手出身一般,令人激賞不已!
想一睹偶像女星的唱將丰采的影迷,千萬別錯過這部劇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