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家庭.JPG

之前常聽著為人父母的、以"過來人"的經驗,

提醒著有意懷孕的準媽媽們:

"孩子生下來,就塞不回去了,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果不其然,如今自己以"過來人"的體悟,

真的再次語重心長的勸告想著當父母的朋友們:

"養兒育女真的是一條不歸路,

 因為他們不是商品,無從選擇,不能挑剔,

 當然更不可能在賞味期內想著退貨。

 您或只能在逆來順受的情境當中,伴隨其成長,

 絲毫沒有發怒的權利與正當性,

 因為父母永遠得是包容彼此的那一方,具有著當然義務。"

 

坦白說,每當孩子無理取鬧之際,自己也不時的會捫心自問:

"倘若當初沒有孩子,生活會否更加的愜意?"

心下的答案,或許往往是肯定的,

但無從後悔的,是孩子存在的事實,而時光無從倒流。

試想:連親生骨肉都讓父母尚且心生"塞回去"的念頭,

更況那些沒有血緣關係,以寄養或收養方式成為家人的,

在尚未取得法定關係的觀察期間,假若彼此產生令人不快的嫌隙,

難道不會有著"退貨"的高度誘因麼?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作為寄養家長身分的您,

顯然尚未做好充分為人父母的準備,

始終還是將孩子視作可有可無的選項。

或許唯有當孩子被視作根本的目的時,

一種非你不可的欲求,就好似親生骨肉般的無從割捨,

在心態上,才是真正進入親子關係的敲門磚。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對夫妻彼特(馬克華伯格 飾)與艾莉(蘿絲拜恩 飾),

儘管事業有成,生活優渥,但卻長年膝下無子,

看著他人和樂融融的景象,難免既羨慕又嫉妒,

於是決定找上家扶機構,希望可以領養孩子組成真正的家庭。

即便社工人員暗示著青少年的機構孩子,

可能因著長年不斷遊走在不同寄養家庭之間,

容易養成不信任的預設心理;

但兩人卻在與青少年麗茲相當投契之下,

復以知悉手足之情的重要性,

一口氣領養了麗茲、及期弟弟胡安與妹妹麗塔,

瞬時之間,成為五個人的大家庭。

 

最初的磨合期,自然各種叛逆情事接踵而來,

往往氣到兩人想著退貨,希冀在法定領養程序尚未完成的賞味期,

將三人再次送回家扶機構,但最終都在恢復理智後作罷。

終於,隨著彼此逐漸契合,孩子們開始會以父母相稱,

也讓他們逐漸感受到真正做為一家人的溫馨。

卻不料,三人的生母此時出獄,

麗茲在親情的呼喚下,希望可以重新協助母親取得監護權,

眼看著孩子即將重回生母懷抱之際,

彼特與艾莉才真正意識到彼此在生命中已達不可或缺的地步。

最終,生母再次因吸毒而入獄,麗茲也被兩人的誠意所感動,

在家事法院的見證下,五個人終於成為真正的家人。

 

本片某種程度突顯著美國寄養體制的荒謬,

但卻又是無可奈何的窘境。

會進入到寄養家庭體系的,

多半係想著領取政府補助的弱勢家庭,

他們所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是按政府規定的期限內,

供其食衣住行的最低需求,彼此之間有無親子之愛,

根本不是考量的重點。

待時限一到,多半不會選擇進一步確立收養的法律關係,

而是讓孩子再前往下一個寄養家庭,繼續其流浪人生的輪迴。

或說殘忍,但面對著有限的社福資源,

似乎也沒有更良善的解套辦法。

只能任由寄養孩子在流浪過程中喪失對人的信任,

在組成家庭成為一種奢求之後,從而對社會產生無形的陌離感。

 

更艱困的境域還在後頭,

縱然寄養孩子幸運的找到了合宜的優質家庭,

卻還得像電影中所詮釋的,得面對還自親生母親的情緒勒索。

仗著自己親身的血緣關係,擁有著在法律上絕對的優勢,

完全漠視著孩子成長的權益,

一股腦地只想著如何奪回孩子的監護權,

絲毫沒有考量孩子跟了自己之後,

是否能夠過上各優渥生活的關照。

劇中若非母親再次吸毒被逮,而不得已放棄爭取監護權的念頭,

沒準的孩子可能得再回去跟親生媽媽,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

 

所以說,親生真的重要嗎?

站在孩子的觀點,誰能給他們更好的成長環境,

才更該是監護權誰屬的關鍵吧!

由愛來主宰,讓孩子停止流浪的宿命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