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著電影檔期,記得在那個時間點,
不斷傳出老家彰化有"送肉粽"的驅鬼改運情事。
坦白說,住在彰化三十餘年,過去根本也沒聽過甚麼"送肉粽",
乍聽還真以為為了驅魔,沿路會發放肉粽給民眾,
就好似祭品一般,讓路途中的孤魂野鬼來個飽食一頓。
(端看拍攝地點的風車聚落,研判應該是王功、芳苑等海線地區的習俗吧!)
不過,當然囉!無論這樣的地方祭祀習俗普及與否,
它就是個電影的素材,倘若能從其相關典故著手發想,
倒也得以成為介紹台灣風土特色的電影。
可惜的是,電影卻只是拿"送肉粽"作為幌子,
僅僅用"送肉粽"來帶出劇中鬼怪係上吊自殺的情節,
接續下來的故事,完全與民間習俗沾不上邊,
而回歸到傳統校園霸凌鬼故事的老梗,
諸如日本電影富江、校園有鬼、鬼來電等系列,讓人備感了無新意。
這對於希冀透過電影了解送肉粽習俗,
乃致於感受台灣電影新創元素的觀眾而言,無疑都是一種折磨。
從過去在觀賞日本校園鬼故事時,
便一直認為那是基於現實世界中,
校園霸凌事件頻仍所衍生出來的反制之道。
透過電影的恐怖情節,讓霸凌的學生心生芥蒂,
繼而有效降低霸凌的發生,顯然拍攝背後有其教化功能性。
否則,諸如學校內閨蜜間的小心機,
抑或在友人遭到霸凌當下,因畏懼被報復而選擇無視,
這種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道德罪,
將之歸因為一種潛藏在內心下的魔障,或許還說得過去,
但據此而引致當事人成為亡靈後加以報復,顯然是不合理的,
畢竟箇中的冤仇,根本就沒有想像中來得無解。
所謂"冤有頭,債有主",
鬼殺人的事件,或許時有所聞,
但從來都不該是濫殺無辜的無厘頭。
就我的解讀,鬼與魔不同,
鬼是甫離開肉身的狀態,也就是剛死亡不久的靈魂,
基本上,其行事依舊沿襲著人世間的道德規範,
對於報仇一事,是有跡可循,而非流於嗜殺。
然而,一旦生前的積怨,在死後很長的時間當中,
都未能有個令人滿意的紓解時,則怨念才會蓄積下來,
成為一股發了狂希冀復仇的負能量,
從而將鬼轉變成魔,罔顧生前的恩怨情仇與親疏關係,
一律殺無赦,進入到無差別殺人的狂亂境界。
若未能釐清鬼與魔之間的差異,
徒然為著戲劇效果而大開殺戒,
無異於為殺而殺,漫無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