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作為背後,往往存在著不得已的苦衷,
若未能體察箇中的情境與艱辛,
徒然用世俗的價值判準,去評價其人的行徑,
則難保不會出現"差之毫釐,繆以千里"的謬誤。
對於陌生人而言,或許不致於造成太大的傷害,
畢竟任何友誼存續皆非人生所必要,
一朝有了芥蒂,從而不相往來便是。
然而,倘若認知謬誤的對象,是血緣上的至親,
則因此而產生怨懟的結果,
在真相大白的那一霎那,恐將讓自己悔不當初。
心,從來都無法去度量,
即便是自己,被問及何以做出如是決定時,
直覺下的答案,也未必會是肯定的狀態,
畢竟,心本來就是由錯綜複雜的情緒所構成,
有著堅毅不拔的勇敢,或也同時存在膽小怯懦的恐懼,
真要問某個抉擇當下由何種情緒主導,
相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更況是從他人的觀點,來評價自己做出選擇當下的心思呢?
換言之,當我們評價他人之際,結果所引致的方向,
往往來自於我們相信了甚麼樣的價值信念,
循著信念的軌跡前進,達致所預想的結果,
即便那個結果不是真實的,我們卻也深信不疑。
以本片所描繪的母子關係為例,
關鍵在於是否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箴言:
信了,你便不會將母親的不告而別,視為一種遺棄,
也許她更可能是為了讓孩子遠離災厄。
信了,你便不會鄙視在酒店上班的母親,視為一種愛慕虛榮,
也許她更可能是為了掙得豐厚的財富,留待給孩子享用。
任何事,皆存在著雙重、甚或多重的觀感,
面對著至親,何妨相信著人性中的光明面,
用更為正向的態度去解讀父母的作為,
即便是一種錯解,那也只不過是以德報怨的寬容,有關係嗎?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採用倒敘交錯的演繹手法,
從主角建謙與闊別14年未見的母親重逢後,
見到母親從事特種行業,給予極盡鄙視的眼光。
其後,母親交給他幾年下來的日記,才恍然大悟了解到:
母親當年的離家,為的是不讓人口販子的無賴,繼續騷擾家人;
又會到特種行業工作,則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幾乎所有一切自己認為母親的不是之處,
其背後都存在著難以為他人訴說的苦衷,
霎時間,建謙多年蓄積的怨恨,從而也就放下了,
最終選擇回到母親身邊,重享未竟的天倫之夢。
對於電影透過一問一答的模式,以穿插敘事的手法進行鋪陳,
所製造出來撼動人心的效果,堪稱一絕。
每當建謙對母親有所質疑時,藉由母親日記的紀錄,
總能夠找到讓其愧疚不已的解答,
從來帶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狹隘氣度,
體現著身為母親所特有的光暉。
或說這是一齣時代弄人的悲劇,但也正是悲劇使然,
才能在當中看見屬於人性的光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