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觀賞哪種類型的電影,相信影迷們都曾有過融入劇中人物的經驗:
譬如幻想著自己是愛情故事當中,那個情深似海的多情種;
抑或在恐怖驚悚的氣氛下,想像置身其中的毛骨悚然;
甚至於不時想成為英雄系列電影下的超能力者。
俗話有云:"看戲傻,演戲瘋。"
心情隨著電影劇情高低起伏的當下,可否靜下心來思考過:
當中擔綱演出的角色,其拍攝過程中,是否也同影迷一樣,
完全感染著故事的氛圍,在誘發出真實情緒的前提下,
才完成堪稱是傑作的電影呢?
答案,顯然並非如此喔...
本片即是奠基在前述的立意下進行創作,
罕見的從戲裡與戲外的雙重視角,
讓影迷先是體驗身歷其境的屍殺現場,
繼而不待頭皮發麻的觀眾回神,
立馬又旋即將鏡頭拉回影片的製作歷程。
前後兩相對照之下,
讓每個橋段的幕後景象,原原本本的呈現在幕前,
藉以營造出"幕前驚悚,幕後耍廢"的懸殊效果,
據此坐收一種"廢到笑"的渾然天成。
人們在驚魂未定之際,看著使自己真情投入的情節,
拍攝過程居然是如此無厘頭的技法,
或許對於"看戲的是傻子"這回事,應該更加深信不疑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劇組在一座廢墟內拍攝喪屍電影,
導演日暮對於演員演技不夠逼真,感到相當不悅,
打算以更為激進的手段,激發出更真實的情緒。
沒想到,無意間的插曲,讓一切轉瞬間逼真得不得了...
劇組中某位配角因不明感染成為僵屍,開始襲擊劇組內的其他人,
而該座廢墟過去是日軍用以實驗化學武器工廠的傳聞,
也在劇組中傳開來,看起來煞有其事。
一群人就這樣的歷經一連串喪屍的傳染效應,
逐漸脫離原有劇本的規劃,完全失控變了調。
當螢幕上打出End的字樣,觀眾也許要開始大罵爛片之際,
接續的正片,其實才剛要開始...
原來,前半段是戲中戲,是片中劇組所拍攝的最終成果,
而故事的本體,則是講述該電影是在何種因緣際會之下產生。
日暮導演在接拍該劇的時候,幕後投資者只給了三個條件:
1、喪屍電影;2、現場直播;3、一鏡到底。
接著就端看導演如何在選角、指導、以及實拍現場,
展現其調和鼎鼐的功力,何等機智的一一化解無預期的各種危機,
既寫實又不失幽默的演繹手法,除了引人發笑之外,
也不免對於一部電影從製作到產出的艱辛過程,
豎起讚嘆的大拇指,真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行業阿!
(看著電影的最終場景,眾人為了呈現完美的畫面,
整個劇組以疊羅漢的方式,在器材稀缺的窘況下,
盡其所能的讓鏡頭可以帶到最適的高度,拍出最佳的成果。
這就是電影之所以醉人的原因吧!)
小評本片的表現,儘管只是一部超低成本的小品,
但在劇情的嚴謹度方面,卻有著相當不凡的設計。
其主軸是明確的,述說的是電影製作、乃至於觀賞過程中的真假莫辨,
儘管演繹流於平凡無奇的搞笑手法,
但前半驚悚、後半喜劇的雙拼劇情,無疑是前所未見的創新亮點。
當然,可以造就票房神作,
相信多少還是歸功於當代口碑與病毒行銷所賜。
畢竟當社群網站裡頭,不斷傳送著本片有多麼廢到笑的分享訊息時,
基於好奇心的驅使,說甚麼也得來好好朝聖一下,
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神作也就如此產生了。
既然談到了電影中的真與假,
個人倒覺得本片中若可改以隱藏式攝影機的方式拍攝,
讓演員未知影片繼續拍攝中,還真以為遭遇到真正僵屍的襲擊,
藉此淬發出自己最深層的恐懼,讓表情從此不再是演出來的,
而是依循著真實的情緒蓄發而成,顯然會更合乎電影的意旨。
畢竟,電影製作當中的每一個環節,
其實都可以藉由劇組對拍攝的嫻熟度而游刃有餘,
唯有演員個人的情緒,成為無法控制的變因。
為使演員們揚棄點眼藥水式的假哭,
恐怕不來點震撼教育,根本不可能達致吧!
(否則像電影所呈現的那般,演員擺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
即便情境再怎麼逼真,也不可能激發底心下真實恐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