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立場上屬於鐵桿綠的爸爸,於此次九合一大選中,
幾次談論到某縣市候選人時,總是語帶憤慨的說著:
"這種人要是在德國,早就被當成是轉型正義的罪犯處理了,
即便是奉命行事,也確實產生了受害者,不論如何都難辭其咎。"
父親的心態,多少與綠營人士相仿,
每到選舉期間,幾個台灣人的歷史悲劇,諸如228、美麗島事件等,
總是不免俗的再次被提及,藉以激發台灣人民族自決的危機意識。
但隨著2018大選史無前例的大挫敗,類似的選舉操弄技法,
被揶揄為政治提款機用鑿,無法在供給選票給自詡為台灣優先的政黨。
原因呢,很簡單...
隨著時間的推進,一代、兩代、至多在歷經三代之後,
承載著悲劇記憶的當事人逐一逝去,
又咸被認為該對歷史負責的族群後代,
根本未曾實際涉入事件本身的情況下,
不論是歸咎責任或悲情訴求的力道,
終究都只會隨著時間的遞延隨風而逝。
但這絕對不代表著我們就該放下這段沉冤待雪的歷史,
只是希冀在平反的所謂"轉型正義"過程中,
能夠將核心著重在"真相釐清",而非"刻畫仇恨"。
畢竟,歷史無法從來,又或縱使能搭乘時光機回到當下,
在理性選擇的利益極大化原則下,相信即便重頭來過,
時代悲劇終究是難以避免發生的宿命。
如何在還原真相的過程中,
讓相關人等回復其應有的定位與尊嚴,
並從中習得教訓,不讓類似的悲劇重演,
才是轉型正義所該肩負的責任與態度吧!
至於諸種欲知其死的清算念頭,在個人主義當道的現下,
要求人們對過往祖宗所犯下的錯誤負責,
宛若一種世代連坐處分的舉措,相信任誰都難以苟同吧!
歷史不該被遺忘,但希望仇恨可以就此放下,
則和解的曙光,才會有乍現的一天。
很納悶的,台灣的電影預告會是以喜劇的方式來呈現,
將之歸類為黑色幽默的電影。
或許自己不怎麼懂得歐美所謂的黑色幽默,整片觀賞下來,
不覺得當中有任何讓人發笑的元素在其中。
倒是片中不斷提及的"猶太人"、"納粹"、"蓋世太保"等字詞,
深深感到這是一部政治寓意相當濃郁的劇作。
稍稍上網google,果然相關影評的觀點是相仿的,
本片著實存在著針砭德國納粹二戰罪行的意味。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間製作電話的百年公司,
在創始者後代期欲併購最後一筆親戚股權之際,
沒想到親戚居然當下暴斃,讓這筆交易懸而未決。
在此同時,不但該名親戚莫名的復生,
連帶著家族的幾代已逝成員也都一一重返人間,
仿若陰間的家庭同樂會就此展開,
而這一切命運的安排,都指向當年一宗家族成員的命案有關。
原來,公司的創始人為了向德國納粹輸誠,
不惜用計殺死了自己摯愛的枕邊人,只因為她具有猶太人的血統。
儘管公司日後因此逐漸壯大,成為跨國的電信巨擘,
但這樁不名譽的慘案,卻始終成為家族抹不去的汙點。
也許透過如此的安排,讓事件真相大白,
除了讓亡者平反安息外,對於在生的家族成員而言,
或也是遲來的救贖吧!
畢竟對於悲劇的發生,從來也都不是他們所樂見的。
關於電影,一開始的鋪陳超完美,在論及家產的緊要關頭,
出現暴斃又死而復生的情節,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懸疑的氣氛,讓人不自覺的會期待著下一刻的劇情發展。
無奈,接續所涉入的歷史情結,讓一切都變了調,
落入到一種國家大義的檢討情境之中,
風格急轉直下,顯得有些沉重,感覺有那麼點可惜。
當然,這倒不能說是一種爛尾,
畢竟前後所述說的內容,
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層次,無法如是的類比。
電影最有趣之處,在於慘案的罪魁禍首,
刻意的將當年相關的證據悉數抹去,
就連祖譜上的相片,也一併遭到消滅。
這究竟是何人所為,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結局...
到底是加害者希冀湮滅證據、
抑或是被害者想要讓真相石沉大海,
藉以讓加害者永遠陷入原罪的禁錮當中,
沒有答案,留待著影迷自我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