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大家聽到"癖好"這個名詞,會給予著甚麼樣的定義呢?
它跟"喜好"之間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就我的解讀,"癖好"與"喜好",本質上並不存在著差異性,
泛指的都是個人心之所向、能促使自己喜悅的興趣。
然而,當社會性的規則不斷的進入到個人場域後,
箇中用以督促人們遵守的規範,便會給予興趣不同的道德標籤。
合乎良序社會準則的,成為世人所正向鼓勵為之的"喜好",
相反的,那些不為社會所認同、遭到唾棄的興趣,就成為"癖好",
僅能夠躲在暗處中縱情,而無法見容於陽光之下。
類似以社會性壓迫個人價值的問題,
最為顯見的,是當今輿論熱議中的同性戀議題。
同志間的愛戀,本是屬於私領域下的自由,
但過往卻基於道德風俗、乃至於宗教教義的社會性理由,
將之貼上病態的標籤,甚至更進一步的希冀以"矯治教育"來導正之,
致使同性戀往往僅能轉至地下情,而無法見容於"正常"的社會,
接續的才會衍生出許多被汙名化的怪誕情事,
引致於在論證中,墮入了黑暗面的循環。
換言之,當下反對同性戀者,事實上多少存在著倒果為因的謬誤,
總是說著因為同性相愛如何如何,才會出現各種社會定義下的亂象。
但他們所不曾想過的,是亂象的背後,
也許正是截因於同志不見容於社會所造成的。
基此,一昧的將之打成社會的異端,
反倒是讓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更加悖離。
當然,同性戀如此,廣大的各種癖好亦乎如此,
當癖好的類別無法被社會所認同,致使這些癖好的熱愛者,
只好躲在暗處中作為,深怕有朝一日,
自己的秘密會被曝光,受到輿論大眾的譴責。
那種既懼怕卻又無法壓抑慾望的心境,
一步步的將自我帶往極端的方向行事,
縱使最初的本心是良善的,僅僅為了滿足慾求,
但在長期黑暗的窘迫下,終究還是會走上毀滅一途。
基此,作為希冀社會更加良善的人們而言,
我們究竟是要持續的藉由道德譴責的眼光,
來排除這些癖好見容於社會呢?
抑或是選擇給予一個合宜的場域,
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得以紓解對癖好的熱愛呢?
這就取決於個人價值信仰的問題囉!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敘述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小鎮上,出了一名連環殺人魔,
他的犯案手法很特別,只是將被害者以童軍繩綑綁,
並未竊取財物,也沒有任何性侵的跡象,讓人不知動機為何。
但奇怪的是,在密集犯案、殺了十餘名受害者後,
接續的十年,就沒有再發生類似的案件,成為一樁未結的懸案。
某一天,鎮上的泰勒開著父親的車子,外出與初相識的女友約會,
正打算在車上翻雲覆雨之際,女友在車內找到一張SM的雜誌照,
讓她頓時備感噁心,並先入為主的認為泰勒相當變態。
吃了悶虧的泰勒,心中忿忿不同,決定要找出該照片的主人,
四處搜尋的結果,讓他在車庫地磚的夾層間,找到一個神祕的盒子。
打開一看,裡頭非但有不少SM的雜誌,
甚至還有許多用拍立得攝影的照片,當中每個女子皆被綑綁著;
這不禁讓泰勒懷疑起自己擔任童軍教練的父親,
認為他正是當年的童軍繩連環殺人案的兇手。
父親自然不是傻子,在發現泰勒偷看過他的秘密後,
娓娓道來箇中的緣由,原來那些東西並不是他的,
而是其弟魯迪的,魯迪正是殺人案的兇手,
但在十年前,卻因著愧疚而希冀自殺,最終成為植物人,
這也是為何接續十年間,都未曾再發生兇殺案的原因。
泰勒對此半信半疑,後來在追查此案的友人慫恿下,
決定跟蹤父親,愕然發覺父親有著穿女裝的變裝癖,
之後更進一步發現,父親喜歡拍攝陌生人被綑綁的照片。
透過這些跡象,儘管父親一在矢口否認,
泰勒認為父親肯定與當年的殺人案脫不了關係,
最終殺了父親,並製造成槍枝走火的假象。
然而,為了保全父親及家庭的名譽,
他決定不對外公開父親的癖好,及其可能是連環兇手的秘密。
就個人的分析,我覺得父親所說的當屬真相:
連環殺人案的兇手是他的弟弟魯迪,有著綑綁後將人殺害的癖好,
而父親同樣對性有著偏執,除了變裝之外,
還喜歡欣賞人們遭到綑綁後掙扎的模樣,這讓他感到興奮。
但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確未曾想要殺害任何人。
可惜的是,對泰勒而言,見到形象完美的父親崩壞,
本身便已陷入到晴天霹靂的情緒之中;
復以再知道了父親幾近變態的癖好後,
一時之間,將種種負面的道德標籤往父親身上貼,
將之與連環兇手的意象相互連結。
最終自己做出審判,認為父親無法見容於小鎮之中,
決定將之殺害,並且維護其生前所建立的榮譽。
儘管結局留了究竟父親是自殺或他殺的伏筆,
但不論是哪一種死因,都在在呈現著道德審判的無形迫力,
壓迫著人們為了追求名譽這樣的社會價值,
寧可選擇以死亡的方式,證明自己是正常的個體,
想來還是挺駭人的。
電影中同時也給類似的癖好,開了合宜的兩帖解方--家庭與宗教:
透過家庭的包容,能夠一起攜手去克服深居暗處中的慾望;
藉由宗教的開導,底心下的衝動亦能獲得適度的調適。
誠然,我並不否認這樣的解方沒有效果,
某種程度,這些所謂的"安定力量",還是存在某種連結,
牽引著個人走在經常性的軌道上,不致於做出逾矩的行徑。
不過,弔詭的是,家庭與宗教往往是兩面刃,
一方面作為指引明燈的同時,
另方面卻也是道德審判最強而有力的一股力量,
讓期欲走出黑暗的人們,往往感受到的,
並非一種溫暖,而是一双双等待著譴責的眼光,
愛得越深,壓力越大,終究讓兩帖解方無法成為一種救贖。
(Ps.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當您關起門在房間觀賞情色影片的當下,
長輩們忽然開門撞見您的行徑,則您當下的反應,
會是羞愧得無地自容呢?還是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相信答案往往是前者吧!
社會中給予個人的道德壓力,正是如此的強大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