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先生一番慷慨激昂、語帶嘲諷的"肥滋滋豬母"說,
被認為是影射前高雄市長、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花媽"陳菊女士。
第一時間感到相當詫異,大家常喜歡點名各陣營有哪些豬隊友,
沒想到國民黨自家的豬隊友,不是諸如黃安之流的西漂人士,
而是"敵人就在本能寺",竟會是黨主席本人,
在動輒得咎的選舉賽場上,
這叫處於前線作戰的候選人團隊們,情何以堪呢?
畢竟從氣勢上來看,或許與2016年學運後相仿的,
受到中央執政顢頇的影響,國民黨此次可說是站在了順風的利基點上,
引致於不少縣市所推出的候選人,雖看不出實質的願景與格局,
但卻能屢屢在相關民意調查中勝出。
然值得注意的,就個人的感受而言,
民進黨施政的髮夾彎,也許遭到詬病,
不過卻似乎還不到非以選票教訓的地步,那種急欲換黨換人做的籲求,
顯然沒有2016該次總統大選那般強烈,
畢竟這兩年來,國民黨也不見有任何具體的革新。
基此,兩黨至此在競爭基礎上,或也不過就是平盤,
如今這樣非常不恰當的言論傳出,不論是出於甚麼樣的初衷,
人身攻擊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沒有絲毫的模糊空間,
儘管稍晚吳主席已發表道歉聲明,但毫無疑問的,傷害卻已經造成。
吳主席的言論傳播開來之後,
自己一直關注韓國瑜陣營會有甚麼樣的表態,
心想著冷處理是遵守政治倫理的常態,
膽敢公開點名批判才是非典型政治人物的表現。
原以為被習慣馴化為溫良恭儉讓的國民黨人,應不敢公然批評領導中心,
沒想到韓國瑜會在上台演說之際,直言吳敦義發言的不恰當。
雖不知背後動機,是基於危機處理,抑或是真想打一場乾淨的選戰,
但相信在選民心目中,投不投他是其次,至少是一條讓人敬重的漢子吧!
試問在民進黨內、處在同樣發言失當的情境下,
又有多少人膽敢直接挑戰黨政高層呢?
想來有些感慨,也不過就在去年,與吳敦義競選黨主席一職的,就是韓國瑜,
如果當初是韓國瑜當選的話,國民黨年底這一仗的成果,
會不會更好,不得而知,
但至少不會像現在這般,之前被視為沒有存在感的"無主席",
一出場刷存在的,就來個語出驚人、為他黨做嫁衣的天兵神助攻。
政治,最重要的價值,是成全。
縱觀古今,多少政治人物正是看不穿這個價值,
長江後浪推前浪,
不願走入歷史的與時間洪流對抗,最終往往還是不敵歲月的現實。
一個蘿蔔一個坑,政治就是如此現實,
當道行高深的老先覺們不輕易言退,則新血也就永遠無法當家作主,
對於組織而言,本身就不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老前輩們,不能說他們不好,而是在瞬息萬變的當下,
言談間總會無意間透露出各種涉及歧視性的言論,
也許在他們那個年代中,類似的說法沒甚麼,
但時至倡言平等的今日,早已時不我予。
任何工作經歷都可以是一種累積,是一種好酒沉甕底的概念,
唯獨政治不能,大家要的是新面孔,而非倚老賣老,
倘若站在高位上的人物,無法洞悉這點現實,
被時代淘汰,也沒有甚麼好令人意外的。
難道大家真能想像著,
國民黨推出吳敦義角逐2020麼?那真會有票房嗎?
如果沒有可能,就別再有任何的想望了吧!
吳主席何不在此刻就選擇放下,
為此次發言失當負起責任,選前辭去黨主席職務,
送正在激戰的候選人們,走上成功的最後一哩路,
都比起敗選後辭職負責,顯得睿智許多。
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
希冀留下甚麼樣的歷史定位,真的只在一念之間。
籲請吳主席,辭職吧!
Ps.說句題外話,長期待在政治領域工作的經驗告訴我,
政治人物真的不能讓他們久任,
絕對需要經常性的換血,以保社會更加合乎公平正義。
怎麼說呢?
就我的觀察,不論是政務官或民意代表,
上任之後,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想著為人民謀福利,
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繼續自己下一個職務,或是為連任預作準備。
在這樣的初衷下,真能擔任好為民喉舌的角色嗎?
據此,輪替是絕對必要的,
輪替,最讓人擔心的,
是不免存有"新的沒來,不知舊的該珍惜"的心態,
總是有種"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疑慮。
但以立委為例,端看公督盟屢次的優秀立委評比,
其實新任立委獲選的比例,可是絲毫不遜色於資深的立委。
由此看來,新人是不是能做得好一事,答案已經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