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影儘管以鬼片做為製作與廣宣的素材,但究其所呈現給觀眾的感覺,
卻可說它是"最不像鬼片的鬼片",不但不怎麼恐怖不說,
反倒是還有點淡淡的小溫馨...
箇中的關鍵,在於電影中的小男孩,實在是太惹人疼了.
詳細的劇情也就不談了,主要講述的是一名孤兒小男孩,
不斷的轉換寄養家庭,截因於在他入睡之後,
有讓主人家夢境成真的特異功能,
但其副作用便是在享受完美夢境後,隨之會有鬼魅纏身的麻煩.
基此,小男孩為了寄養家庭著想,晚上完全不敢入睡,
藉以希望領養家人們可以逃離鬼魅的糾纏.
弔詭的是,那些家人們可不這麼想,
他們利用著小男孩與生俱來的能力,透過夢境來與其思念的人相會,
以撫平自我未能與亡者再續緣的遺憾,
而小男孩呢...
則活生生的成為那些他稱之為"爸爸媽媽"的"觀落陰"工具.
這不禁讓我心生起質疑的是:究竟領養的目的何在?
就電影中的情節而言,顯然是為了忘卻喪子之聽而一時興起的權宜之計.
換言之,愛這個小孩本身,並不是目的;
相反的,領養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屬般的寄託,
那是一種工具性的目的,一旦原初的空虛心靈有了新的依靠標的,
則原初用以作為工具的孩子,也就會宛若雞肋一般的"食無味,棄可惜"了.
一如電影中的領養人,不惜以添加安眠藥的手段使其昏睡,
為的只是在夢境當中與自己亡故的兒子相會.
對被領養的孩子而言,這會不會太過殘忍了呢?
說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了經典的電影"人工智慧"(A.I.):
片中父母基於久未能有自己的骨肉,因此選擇購買機器小孩來取代,
一開始彼此有著甜蜜且幸福的生活,可惜好景不常,
當父母有了自己的寶寶後,心靈上的寄託焦點立馬轉移,
在明顯大小眼的對待下,漸漸地開始認為機器小孩會對親生兒子造成傷害,
最終決定將之棄置在機器人的回收荒林中,任其自生自滅.
這一種"用完就丟"的工具心態,在認養過程當中,是最要不得的,
只可惜,會上門尋求認養的,恐怕絕大多數正是抱持著這種工具性思維而來的吧!
還是不免想呼籲一下,在抉擇是否認養孩子之前,捫心自問一下:
是真的希冀給那個孩子一輩子的愛呢?
還是僅僅止於填補自我心靈上的空虛寂寥而已呢?
認養前,還真得想清楚啊...
千萬別因著一己之私,而別誤了孩子的一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