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第67屆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劇本,以及第31屆泰迪熊獎最佳劇情片,
代表智利角逐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甚或不少影評人認為:
該破例讓劇中飾演瑪蓮娜的跨性別女性丹妮耶拉維加(Daniela Vega)角逐最佳女主角的獎項。
(個人亦認同該觀點,畢竟電影獎項所褒揚的,
是詮釋角色的傳神與否,而非著重在戲服下演員的真實身分,
一如先前在"藥命俱樂部"中,馬修麥康納男扮女裝的演出,即被譽為值得了一座最佳女主角的肯定。
隨著未來多元性別認同成為主流,看來引領時尚潮流的電影圈,也得與時俱進才行阿!)
援引電影的官方劇情介紹:瑪蓮娜(Marina)與奧蘭多(Orlando)真心相愛,兩人正著手規劃著未來。
瑪蓮娜是一位年輕的餐廳服務員,也是位有抱負的女歌手。奧蘭多比她大20歲,擁有一家紡織公司。
在慶祝瑪蓮娜生日的夜晚,奧蘭多身體感到不適,當他抵達醫院經急救後,仍宣告不治。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瑪蓮娜被醫生和奧蘭多的家人懷疑,讓她不能夠以伴侶的身分哀悼奧蘭多。
瑪蓮娜也因此遭到警方調查,懷疑是否與奧蘭多的死亡有關,
而奧蘭多的前妻禁止她參加葬禮,奧蘭多的兒子更是威脅瑪蓮娜搬離與奧蘭多同居的公寓。
瑪蓮娜,一個跨性別者女性,對於奧蘭多的家庭而言,她是畸變且歪曲的。
瑪蓮娜決定用她奮鬥一生的力量,爭取自己與愛人告別的權利,只為了符合現在的自己--
一個複雜、強大、直率、夢幻般的女人。
對照觀影後的感想,首先,必須得釐清的,是該片並非懸疑推理劇,
自己起初以為全劇焦點,會著重在奧蘭多的死因上,
在瑪蓮娜遭受著多方抹黑攻訐的當口,會有著還其清白的逆轉戲碼,但顯然並非如此。
奧蘭多的死,只是一個引子,將瑪蓮娜與其家屬相互串連的機緣,
全片重心則在於完全呈現著社會對於跨性別者的種種歧視與輕蔑,
以及作為跨性別女性,如何在這股強大逆流之下,證明自我性別認同存在的心路歷程。
其次,奧蘭多與瑪蓮娜之間,真如官方敘述那般,是真心相愛的麼?
或許情節設定如此,但觀影後的自我感覺卻絲毫看不出如是的設定,
最為顯明的關鍵,乃在於三溫暖的那串編號181置物箱鑰匙:
片中不斷的出現鑰匙的影像,他彷彿給予觀眾一種救贖般的希望,
希冀在跨性別者遭受到種種凌虐式羞辱之後,能夠有著某些爆炸性的具像物品,
用以向社會證明彼此的愛情式情比金堅,以便表達最深沉的抗議。
但結果顯然是令人失望的,空空如也的置物櫃,
彷彿象徵著人們所給予跨性別者支持力量的付之闕如,
終究讓瑪蓮娜體悟著:
"這世間是不會有著從天而降的救贖,權利,還得仰賴著自我爭取才有可能!"
(劇終透過多個鏡像的設定,讓瑪蓮娜昂首闊步的自信向前,
表達的,即是堅定著作為跨性別者存在的宣示)
(換言之,我並不認為奧蘭多與瑪蓮娜有多麼真心相愛的心意,
真愛一個人,就該給予讓對方有著實際保障的身分,
要麼給予具體的物質資源,要麼至少也白紙黑字的寫下愛的見證,
而非讓對方毫無名分的與自己在一起,終究只是個沒有法律身分的同居人而已。
某種程度,這反映著作為跨性別者的真實境遇,
另方面,對於跨性別者在愛情世界當中,成為法外之民,無疑也是最沉痛的一種控訴。)
"向心愛的人告別,也該是基本人權吧!"
這句話,相信是全片令影迷們最有感,也最惹人憐惜的箴言吧!
但從電影所呈現的境遇觀之,跨性別者,豈止在行動上受到強大的社會道德感箝制,
就連發言權,也幾乎完全的遭受到徹低的剝奪。
劇中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橋段,在於瑪蓮娜遭到一群歧視跨性別者的民眾,強行押上車的橋段:
瑪蓮娜在車內不斷遭受到各方的輕蔑謾罵,
在她期欲出言反擊之時,卻遭到眾人以膠帶封口,令其噤聲。
如此先以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再行合理化封殺發語權的正當性,
電影中的呈現相當駭人,但這何嘗不是具體社會中,集體霸凌跨性別者的具體呈現而已麼?
靜下心來想想,多多少少的,或許我們都曾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犯著如此歧視般的謬誤。
由此看來,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人權保障,
如何徹底顛覆社會既存的貼標籤式歧視,才是治本之道;
然放眼當下的真實情況,卻是連這樣的最低保障,
都還得費盡力氣,聲嘶力竭地的向社會爭取,這合理麼?
從天賦人權,倒退至恩給式的施捨,這又是甚麼樣扭曲的人權觀點呢?
說實在的,要說自己有多麼認同跨性別者,那絕對是違心之論,
但自己的支持與否,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個人可以打從心底不認同,甚或不支持LBGT等多元性別樣態的族群,
但實在無權反對他們期欲在法律上所爭取存在的各種法律要件保障,
因為那根本非由社會集體所可以多數決定,
而是打從自我性別認同開始,本就該確立的當然權利。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