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尖端監控科技早已進駐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當下,
大家或許不免疑惑著:何以大規模的災難,仍舊頻仍的發生呢?
這些可以預先想見、防微杜漸的災難因子,
為何沒能在第一時間被有效監控,並且加以妥適解決呢?
答案呢...很簡單,就是人禍,人們因著種種不同的理由,
為求個人利益的極大化,再三無視災難徵兆的遲滯化結果,
便是讓災情迅速擴大,終至一發不可收拾。
就以先前普悠瑪翻覆事件為例,在事件甫發生之際,
高層所顯現出顢頇的官官相護貌,一昧的亟欲將過錯歸咎給駕駛,
若非事後全程對話紀錄曝光,
恐怕真相就此石沉大海,而學不到絲毫的教訓。
您說:台鐵的監控系統有問題麼?
顯然沒有,直至發生意外的前一刻,一直都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
但在各個職司者未能認真看待的情況下(包括上對下長期積累的壓力),
讓或可避免的災難,遺憾的發生,終歸還是人禍為重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以真實故事為基礎改編,敘述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青蛙集體突變的事件,
一名曾經出名、卻因批評故鄉而遭到鄙視的的過氣女歌手金,
為了探視生病的父親,回到明尼蘇達家中,
與擔任生物老師的男友,一同針對該起事件的調查。
經過科學論證的推敲,他們認為是當地新核准的有機農藥,破壞了當地的湖水生態,
導致水中出現涵氧化的現象,增生大量的藻類,當中依附了大量的寄生蟲,
接續著蝸牛吃藻類、青蛙吃蝸牛、鳥又吃青蛙、其後鳥類糞便與屍體又落入湖中,
形成一個傳播病毒的生態鏈循環,讓病毒迅速增生並且蔓延。
得知問題癥結點後,金很興奮的希望將結果呈報給當地市政府,
但市長卻以證據薄弱、擔心造成民眾恐慌為由而拒絕,
金不因此放棄,轉而尋求報社報導,
但報社卻以過往的刻板印象、認為金想要藉此炒作新聞為由拒絕。
最終是在當地居民逐漸出現遺傳突變特徵的駭人情事下,
讓輿論開始熱議,這才登上新聞焦點。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類似事件的結局,總是被"河蟹",
生產有機農藥製造商四處用金錢封口的結果,
致使調查無法證明彼此間的相關性,讓浩劫持續存在,
僅能端賴著製造商自發性的佛心,期盼容有補救的可能。
看著電影中的河蟹結果,
不禁讓我想起擔任國會助理期間處理的一樁陳情案:
某種農作物因採收期相當短,尚且來不及讓除草劑的農藥殘留消失,
因此一直以來,該作物在農藥檢驗上,對於除草劑是"零檢出"的標準。
但拗不過農民除草的需求,政府單位最終決定增列可茲使用的除草劑品項,
並且訂立殘留標準,讓該作物可以符合相關農藥檢驗規範。
類似的"因人設事",基於人類的需求逕自放寬科學驗證的結果,
往往就是埋下將來生態浩劫的不定時炸彈。
您覺得這樣的情況常見麼?
在官商的世界中,根本稀鬆平常...
就像針對空汙標準,過去大家習慣說"紫爆",
但隨著空汙日趨嚴重,幾乎天天紫爆後,
為求改變人民的觀感,索性援引新的一套監測標準,
讓"紫爆"從此成為歷史名詞,但說穿了根本換湯不換藥,
選擇掩耳盜鈴的結果,終究只是讓汙染更形加劇而已,
然為求自我政治利益,顢頇的無視災難,往往成為不得不然的抉擇。
說完了官方的人禍,那麼民間的人禍,有嗎?
從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情節:
當外地民眾耳聞小鎮出現面容類似外星人的怪胎,
甚至組成觀光團前來朝聖;
又或基因突變孩子的父母,擔憂曝光後會遭來異樣眼光,
不惜殘忍的殺害自己的孩子...
種種情境,顯然強凌弱、排除異己的霸凌心態,
致使被害者不敢勇於挺身而出揭發問題之所在,
讓災難直到一發不可收拾的階段,才令人深感威脅,
無疑是災難事件中,另個難解的人禍習題。
最後,更加有趣的,是"因人廢言"的成見:
電影中,女主角金因為與居民間過往的嫌隙,
致使她早已被貼上信用破產的標籤,
日後即便其說了真話,目的係屬良善,也無人願意採信。
毫無疑問的,這或也是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習慣了貼標籤化的政治運作模式,讓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人事物,
皆預先被冠上了某種特定的色彩。
縱使其所發表的報告純粹為科學化的結果,
在標籤化的效應下,也將出現"信者恆信"般的信任危機,
讓社會永遠都只存在著口水,而沒有可茲堅信的價值判準。
這樣的社會結構,顯然存在著高度風險...